解读东亚的“HUB”宁波——浅评刘恒武著《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

2010-02-15 15:52郭万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宁波学术

郭万平

(浙江工商大学 日本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宁波地处亚洲大陆海岸线中部,既拥有广阔的腹地,又濒临浩瀚的海洋,自古以来孕育出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同时,宁波又是东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被日本学者誉为东亚的“HUB”(“集线器”)和“圣地”①。正是因为宁波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国际性,成为中外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刘恒武新著《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心》(海洋出版社2009年5月版,26万字),相比于同领域其他成果,不仅视角独特,史料丰富,论证缜密,而且新论迭出,在许多研究课题上均有新的突破,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书虽以历史文化遗存为核心材料来研究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但文献解读也相当缜密精确。全书依据的文物及文献资料不仅来自作为研究对象地域的宁波,同时也有相当部分来自海外,研究过程中,作者还注意吸纳了国外学界的相关成果。通读全书,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显著特色:

1.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大视野中解读地域文化的进程

宁波历史研究虽应归入区域史、城市史领域,然而,由于宁波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门户,以宁波为枢纽港的大陆先进文化的外输曾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因此,宁波文化史的研究应该超越“乡土研究”式狭隘思维,立足于区域,放眼于世界,方能有所升华。从这一点来看,《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可以说是一部通过考察地域文化的对外交流网络来探讨地域文化演进的著作,拓宽了宁波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路和路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收集的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兼及国内与海外,而在研究路径上则兼重文化输出端与文化接受端的考察,从而使本书跳出了地方史研究的囿限,成为一本同样拥有中外文化交流史学术价值的著作。

2.准确把握了宁波及其浙东腹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角色

本书作者指出,“历史上的宁波及其浙东腹地兼具了'文化中转'与'文化创生'的双重角色”,极其精炼地概括了历史上宁波作为一个濒海国际港市的城市性格。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天台宗的创建、禅宗的繁荣,以及浙东事功学派和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孕生,还有青瓷、佛画、石刻等工艺美术的昌盛,均以宁波及其浙东腹地为人文地理载体。同时,宁波在亚洲海域文化交流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本书不仅首次指出宁波港口城市角色的双重性,而且以年代序列为经、文物专题为纬,对之进行了周详细致的诠释与阐发。

3.专题研究弥补了学界先行研究的许多不足和空白

本书共包括14个专题,各专题研究中均有较多新鲜发见,提出了诸多论据充分的新颖见解,同时也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不少极富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域外资料。例如,在第7章的宁波佛画研究中,作者独辟蹊径,将宋代宁波佛画制作视为一种特殊的都市文化业态加以观察,对南宋宁波港城历史景观、佛画制作集团以及佛画的海外输出进行了史的探究,研究视点十分新颖。第10章有关宁波石刻艺术对外传播的专题,包含了不少作者赴日实地考察及资料检证的成果。其中,书中所收“狭山池改修碑”、“冈山县高粱市有汉町保月山高云寺址六面石幢”等石刻遗物资料尚未被国内外学界的认知和关注,而这些新资料的解析对于探明伊派石工在日本的创作活动及其影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以上简略地评述了《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心》一书的学术贡献和特色所在。由于本书研究对象时间跨度较大(史前至明代),涉及专题较多,难免有浅尝辄止之嫌,但本书中绵密的资料解析和新颖的学术见解随处可见,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论著。

注释:

①参见《特别展圣地宁波——日本佛教1300年的源流》,奈良国力博物馆,2009年。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宁波学术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一图读懂宁波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