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和深化

2010-02-15 15:52梁振国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规律

梁振国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宁波 315016)

论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和深化

梁振国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宁波 315016)

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运用好执政规律,需要汲取国内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视执政的合法性资源的开拓,重视民生的改善和保护,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基础

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在控制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政党政治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1](p5),它是指执政主体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在执政过程中把握好执政客体的重点,处理好同执政基础的关系,加强自身建设和改进执政方式的规律。加强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是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执政党建设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探究执政规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同时,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深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探索、认识、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2](p2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更是明确指出,“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总结执政经验,探索并把握执政规律,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把握执政的理论基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认识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的思想基础。回顾党的发展历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成果。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党才能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才能冲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体制束缚,才能冲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的束缚,也才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他们都是党在不同的执政时期,对执政规律的把握与升华。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原则,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3](p14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工程的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党能“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能始终“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作为长期执政的党,执政实践没有止境,对执政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执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是探索执政规律的过程,也是遵循和运用执政规律的过程。

二、始终坚持汲取人类执政的文明成果,总结执政的基本经验

政党执政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执政规律研究的是政党执政的共性[4]。要揭示执政规律,首先要总结带有普遍性的执政经验和教训。没有对执政经验和教训的规律性认识,是不可能揭示出执政规律的。总结执政经验和教训,只停留在一个、一类政党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5](p219)因为社会职能有相当大的共性,所以政党执政也必须遵循执政的基本规律。西方国家的不少政党执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拥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83周年前夕强调指出,对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借鉴。我们党正是在汲取人类社会执政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不断总结和运用执政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四大总结了从十一届三届全会到十四大将近14年的基本经验;1998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6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总结有利于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并把握执政规律,从而反哺执政能力,惠及国家、民族和党的事业。

三、始终重视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任何一个政权,不管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如何,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合法性资源,这是其进行统治和保障政权稳定的重要条件[6]。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民众,主要指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包括党员的来源、党员的成分、党员的条件、党员与领导干部的格局组成,以及党员对党的忠诚度、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和支持度。[7]

中国共产党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重视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必须及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获得更多的支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我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8](p57)的思路,这种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向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转变,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党的组织上,认为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9](p31),“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10]。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社会的先进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不仅增强了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变化在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为全面获取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奠定了组织基础[11]。

四、不断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通过执掌国家政权实现政党目标的领导水平,它主要体现在判断力、竞争力、控制力、领导力、驾驭力上。在政党政治中,一个政党的能力与该政党的命运密切相关。美国学者亨廷顿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后指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够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的水平。凡达到目前和预料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发展中国家,莫不至少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12](p396)

我们党历经了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到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到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转变。我们党能始终依据时代的变化对自己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57年春就告诫我们:“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就决定于我们党自己……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他在1992年南巡时又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13](p380)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也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他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要深刻认识和吸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大命题,这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史乃至世界政党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强调,执政党的各方面建设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可见,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能始终重视对自身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

五、牢记执政的根本宗旨,充分认识改善民生是对执政规律把握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就是坚持执政为民,为民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我们党历来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从总体上说都是人民利益、人民幸福的科学体现[14]。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身体力行,他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5](p137)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改革开放中各方面工作的成败与否,归根到底反映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来,以是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提出了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一项政治价值标准,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6](p491)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七大又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的一条具体道路加以提出,把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且还把改善民生扩展界定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全与环境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方针政策。同时强调全党工作要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7](p37)。如此鲜明、具体、全面地把人民的幸福安康初步加以细化,并且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任务,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这在党的事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民生这一目标任务的明确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决定并体现了党执政的合法性、正义性、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据不同时代的变化特征,研究、探索并把握执政规律,这是我们党保持长期有效执政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就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就能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能进一步获取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就能进一步提高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的治党治国的本领,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保持党的先进性,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我们党也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1994.

[4]王长江.关于在比较、借鉴中探索执政规律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满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看共产党执政规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

[7]蒯正明.论科学发展观对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新贡献[J].党政论坛,2009,(1).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侯宝善.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根本任务[J].学习论坛,2008,(4).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黎源)

K262.11

A

1008-4479(2010)02-0086-04

2009-12-07

梁振国(1965-),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规律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