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效典型滕州市早春拱棚马铃薯单产产值超万元的关键措施

2010-02-15 15:48:03马海艳张家森
中国蔬菜 2010年3期
关键词:晚疫病拱棚种薯

马海艳 张家森

2008 年、2009年连续两年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滕州市农业局共同承担了全国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示范任务,经过课题组的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创建任务。经过产量测定,2008年667 hm2高产示范田平均每667m2产量3 886.4 kg,按每千克2.80元的批发价计,每667 m2获得10 881.92元的收益;高产攻关田平均每667m2产量5 223.4 kg,可获得14 625.52元的收益。2009年667 hm2高产示范田平均每667m2产量4 158.4 kg,按每千克3.20元的批发价计,每667m2可获得13 306.88元的收益,高产攻关田平均每667m2产量5 517.3 kg,可获得17 655.36元的收益。创造出了国内早春拱棚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纪录。根据两年来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经验,笔者总结出了马铃薯高产高效攻关田配套栽培技术,以飨读者。

1 选用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的脱毒种薯

大量研究、实践证明,优良的脱毒种薯是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根据这2 a(年)的种植情况,课题组所用种薯为承德市大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提供的G2、荷兰15良种。

2 精耕细作、配方施肥,创造适宜生长的土壤条件

应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土质疏松的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叶、病株带离田间处理。立冬前深耕30 cm左右,使土壤冻垡、风化,冻死越冬害虫。播种前耙细,达到耕层细碎、田面平整无根茬,做到上平下实。

播种前查看土壤墒情,墒情差的要先造墒再播种,以免播种后浇水次数多,地温低,导致出苗慢或病害发生。

配方施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马铃薯生长期间对肥料的需求,同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在项目区内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由滕州市土肥站对攻关田进行土壤取样、化验,根据7 500 kg的目标产量和马铃薯需肥规律提出了如下施肥方案:在增施农家肥的基础上,每667m2施用商品有机肥400 kg、三元复合肥(氮-磷-钾为15-10-20或15-12-18)200 kg、控释氮肥 6 kg、硫酸锌 1.2 kg、硼酸 1 kg,商品有机肥在土地耕翻时撒施一半,三元复合肥于马铃薯始花期冲施40 kg,剩余肥料均于播种时穴施。

3 药剂拌种,提高植株抗性

将99%天达恶霉灵粉剂40 g+天达壮苗灵(抗旱壮苗专用型叶面肥)20 mL+高巧(吡虫啉)10 mL,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0 g+高巧10 mL与2 kg滑石粉均匀混合后,拌在150 kg切好的种薯块上,拌好后催芽。使用药剂拌种后可以减轻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别是土传病菌的侵染。同时天达壮苗灵还可以提高植株抗性。

4 切块、催芽、晾芽,保证田间苗齐、苗壮

在播种前30 d(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 d(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后进行切块。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块种薯有1~2个芽眼,25~30 g。

晾干切口、拌种后放在温度为18~20℃的阳畦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 cm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以上3项措施都可以缩短马铃薯出苗时间,提高田间出苗率,增加出苗整齐度,保障定植株数,苗壮、苗全、苗齐,便于田间管理。

5 拱棚栽培,延迟收获,延长生育期

采用拱棚栽培,将春马铃薯的适宜播期由露地栽培的3月中旬提前到2月中旬,使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处于白天高温、夜间低温的最佳时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适当延迟收获,由原来5月上旬延期到5月底或6月上旬收获,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增加产量和商品率。

6 宽行大垄栽培,创造良好的个体群体关系

为了合理解决密度和通风透光之间的矛盾,实行一垄双行种植,并将垄距由原来的55~60 cm加宽到75 cm左右,双行种植,小行距20 cm左右,株距25 cm左右。每667m2定植5 000~5 500株。培大垄,减少青头,增加产量。

7 加强田间管理

7.1 及时破膜 播种后20~25 d(天)幼苗将陆续顶膜,选择晴天及时将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细土将破膜孔封严,坚持见苗就放的原则,坚决避免热害烧苗。

7.2 调控适宜生长的温度 早春拱棚栽培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是棚内温度的调节。马铃薯播种时外界气温在3℃上下,有时还有霜冻,此时保温是重点,在中午通2~3 h(小时)风即可,而且通风口要小,为保持地温,在播种前造墒、播种后浇一水的情况下团棵前不再浇水。在早春寒流袭击时,采用加盖草苫、点放堆火、加小拱棚、覆盖地膜等方式增温保苗,确保幼苗不受冻害。经常擦拭农膜上的灰尘,保持最大进光量。随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步加大通风量,拱棚内保持白天20~26℃,夜间12~14℃,至4月上旬可完全撤膜。在薯块膨大期要小水勤浇,在保障马铃薯需水的同时,降低田间温度。

7.3 适当浇水 在整个生育期,使土壤耕作层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小水勤灌,每次浇水不漫过垄顶。在收获前7 d(天)左右停止灌溉,以利贮藏。

7.4 合理追肥 在盛花期每667 m2追施马铃薯配方肥(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N-P-K为15-10-20或15-12-18)40 kg,可以解决马铃薯生长后期缺肥的问题,提高产量和商品率。

7.5 保护叶片,尽量延长功能期 示范试验中发现,使用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或天达2116(地下根茎专用型)叶面肥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叶片的抗衰老能力。另外,叶面追施适量的氮、钾肥可以提高植株的营养水平,延缓叶片衰老。

8 综合防治病虫害

长期的实践证明,拱棚栽培主要的病害是马铃薯晚疫病、青枯病,近年来马铃薯黑胫病逐渐成为主要病害。由于拱棚马铃薯种植时间早,至收获时没有地下害虫和蚜虫、螨等虫害。

8.1 搞好病害预测预报 项目组专门安排普查员,每天负责调查马铃薯田间病虫的发生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农业局植保站做好病害预测工作,并下发防治意见。

8.2 制定科学全程植保方案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要求,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采取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配合使用的原则。

在防治上采用“加强预防、早期防治晚疫病”的技术:一旦发现晚疫病的中心发病点,立即摘除病部,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防治晚疫病,切断晚疫病流行的环节。

①合理轮作,避免重茬。②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病叶、病株及时清理出田间销毁,减少田间病原菌基数。③选用无病的脱毒种薯,把好切块、消毒关。④药剂拌种,减轻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为害,培育壮苗。⑤宽行、大垄栽培,注重有机肥的施用,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注重降温、排湿,改善田间微环境。⑥使用黄板诱蚜、杀虫灯杀虫。⑦科学进行化学防治:马铃薯始花期喷1次68.75%银法利悬浮剂25 mL+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 g·(667 m2)-1,以达到补锌抗病和杀灭部分病菌的作用;薯块膨大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或雾天,可交替喷施77%可杀得(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50 g·(667 m2)-1、10%科佳(氰霜唑)悬浮剂 50 mL·(667 m2)-1,间隔7~10 d(天)施用1次。晚疫病发生初期喷施68.75%银法利悬浮剂、10%科佳悬浮剂、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或50%富帅得(氟啶胺)悬浮剂等治疗性强的药剂以控制住发病中心,以后每隔7~10 d(天)喷施保护性药剂+治疗性药剂,一般生长期喷药3~4次即可。青枯病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交替喷雾2~3次;黑胫病发病初期用99%天达恶霉灵粉剂、72.2%普力克水剂交替灌根、喷雾2~3次。

猜你喜欢
晚疫病拱棚种薯
早春拱棚胡萝卜管理要点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8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28
天气转冷 拱棚多膜覆盖早进行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26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52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蔬菜(2016年8期)2016-10-10 06:49:06
春伏西瓜双拱棚立架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8:15
西葫芦瓜小拱棚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种业导刊(2016年9期)2016-01-03 01:27:10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中国马铃薯(2015年3期)2015-12-19 08: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