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文 杰,康立军
(1,2,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于 2007年完成了“信息中心”和“图书馆”的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图书信息中心”。这绝不是两个部门之间的简单合并,而是立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现状、着眼信息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对现有资源的一次整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实践。
随着这次调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图书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得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了近期工作的两个主题。围绕这两个主题,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明确重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同时推进我院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2009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对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抓住这个契机,我们遵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精心设计,新增部分支持万兆上联扩展,千兆连接到桌面的性能,为将来进一步升级到万兆以太网做好准备,同时,又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使局域网的安全性和抗病毒能力大大增强,为办公自动化、远程教学等依托网络运行的信息化各项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网站是宣传、交流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进一步强化网站功能,突出网站特色,我们采取措施,一是通过社会主义学院新闻的发布,报道我院教学、科研、后勤、机关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加强对社会主义学院自身的宣传力度,增强统战要闻的针对性,加大对统一战线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强专题策划,增加网站亮点。我们设计策划了学习宣传《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专栏、中国政党研究论坛专栏、中华文化论坛专栏等专题栏目,既强化了宣传效果,又增强了网站的新意和亮点。此外,我们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招标更换了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搭建了开放、协作的信息平台,使各部门信息工作人员的信息采集、编辑、审核和发布更为便捷高效。
截止到 2009年 6月份,我们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扫描,完成了回溯建库工作,总计扫描清理图书六万多册,实现了图书资源数据的规范化。该工作为实现在线阅览和全国社会主义学院书目数据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提高和进步,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现有的数字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我们在保持《人民日报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数据库》、《学术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的同时,还广泛听取教学科研人员的建议和意见,积极联系,争取到《国研网政府公报数据库》、《中宏网》、《人民网》、《北大法意网》、《网上报告厅》等网络资源的试用权,并将根据使用反馈意见订购各类数据库,充实我们的数字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学员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渠道都更依赖于网络。而我们原有电子阅览室却存在设备老化、环境狭小、不便管理等现实情况,为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满足读者需求,我们重新规划了图书馆阅览大厅的格局,增设了电子阅览专区。
随着图书馆自身发展,对办公自动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而原有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求。经过多方调研,走访同类型同规模图书馆,考察相关系统的运行情况,听取用户意见,最后将“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确定为我馆的最新管理系统。经过不断的磨合以及大量的后台工作,已经完成了新系统的安装、调试及培训,实现了系统的平稳过渡,数据转换成功,使用情况良好。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读者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如果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势必出现生存危机。针对这一局面,我们积极倡导和推行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借助 CNKI(中国知网)这一平台,为教学和科研人员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栏目和检索策略,并对全院教师进行了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专题培训。提高信息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是图书馆生存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图书馆自身形象的最好途径。
长期以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的定位是—“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图书信息中心也有了全新的定位,不仅要建设成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还要建设成中国民主党派史料文献中心。
针对全新的定位,图书信息中心对这个项目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走访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北京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单位,并派人参加了《数字化档案建设专题学习班》。主管院领导亲自主持,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建立中国民主党派史料文献中心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可行性论证。
在推进我院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同时,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2008年全国社会主义学院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研讨会”精神,开展全国社会主义学院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大力协助地方社会主义学院进行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自 2007年 9月 4日的互动开学典礼取得圆满成功以来,远程教学系统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是视频会议系统不断完善,共有上海、湖北、安徽、武汉、江西、浙江、吉林、新疆、山东、辽宁、哈尔滨、西藏、四川、宁夏、重庆等 16家社会主义学院加入该系统;二是多媒体教室改造项目全面完成,目前,可对教学楼的各个教室和文华大厦一层会议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能够将教室的教学实况 (包括视音频、电脑信号)进行录制与现场转播,院领导也可通过校园网远程监看教室教学情况。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学院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为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资源、教学资料的共享,促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共同发展和前进打下了基础。
2006年,图书信息中心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和现有人才为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天津社会主义学院、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西藏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等八个社会主义学院设计制作托管网站和进行信息发布、技术维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静态网站框架结构复杂,不容易修改,网页太多,维护工作量大,容易产生死链接和错误链接。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图书信息中心完成了社会主义学院网络群集管理平台的建设,上述八个地方社会主义学院信息工作人员登陆平台便能自行实现信息的编辑、审核和发布。
学员管理系统是图书信息中心于 2007年自主研发的,与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相比,该系统可以做到学员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图书信息中心还承担了软件的个性化设置、远程技术支持和部分社会主义学院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用户培训工作。目前,该软件实际应用于青岛社会主义学院、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和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其中,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已录入自 1957年以来的学员数据一万三千余条,大大提高了学员管理工作的效率。
为推动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设,我们选取了上海、贵州、青岛、新疆、湖北、辽宁六家地方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设试点。考虑到有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资金少、设备紧缺、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别划拨了专项资金支持地方社会主义学院购买相关软件,并派出图书信息中心技术人员赴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协助进行软件调试和系统验收。下一步,这项工作将持久有序地进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图书信息中心作为牵头单位,将进一步承担系统维护、技术咨询的角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总体目标定位为:为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便捷、全面的网上文献与信息服务,为其提供统一的服务窗口。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按照“统筹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今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引进中文数字资源库群,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引进 10万册电子书和 120集多媒体资源,供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和科研使用,以补充现有数字资源的不足。二是着手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设置统战专题文献汇编、校友文库、社院科研成果库以及学员论文数据库等栏目,并将原来光盘版“政党制度专题库”升级为网络版。三是开发网络免费资源,建设特色虚拟馆藏,按照哲学、党建、社科、政治法律、经济学和文史学科,对互联网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如研究动态、专家博客、专业论坛、统计数据、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集成于门户网站的“推荐学术站点”栏目。四是共建共享、联合保障。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现有的馆藏是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通过接口软件将各社会主义学院的书目数据上传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联合目录”栏目,使社会主义学院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登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数字图书馆查询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通过“网络查询,实物由图书馆传递”的方式开展保障服务,从而使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跨入“联合保障”的新阶段。资源建设从“自我保障”到“联合保障”的转换,不仅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主义学院读者对文献需求的满足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更新。五是设置“个人图书馆”栏目,整合多个应用系统中读者的个性化信息,并提供定制服务。
在信息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我们将加快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的联合书目数据建设,带动更多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加强数字资源共享系统建设,进一步改进远程教学系统的功能;加强网络硬件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同时,我们将不断总结和交流全国社会主义学院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地方社会主义学院一起携手努力,开创全国社会主义学院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