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到“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中地位变化带来的思考

2010-02-15 15:27黄世贤张文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

黄世贤,张文君

(1,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建国前夕,毛泽东向世人庄严宣告了一崭新时代的来临:“我们已经站起来了。”6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的——“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虽历经曲折却昂首前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跃成为以 4.4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三的发展中大国,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树立起一座雄伟壮丽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 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为 66.1元。通货膨胀高涨,失业现象严重,城乡居民收入低下,生活十分艰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此,当“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建设,“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球籍!”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以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中的比重跌到了深谷之底,1978年仅为 1.8%。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30年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构筑了人类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30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 6.8个百分点;GDP总量一举从 1978年的 1473亿美元增加到 2008年的4.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 30倍;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78年的 190美元增加到 2008年的 3300多美元,增长了 17倍。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08年的 7.3%,仅比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低 0.8个百分点,由 1978年占美国的 6.47%提高到 30.86%。在过去 1/4个世纪里,中国经济的增值率为 9%,人均收入提高了 4倍 (从 220美元到 1100美元)。唯一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所谓东亚奇迹,8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 1965年至 1990年间平均每年人均收入增值率为 5.5%,但这比过去 1/4个世纪里的中国经济增长慢得多,规模也小得多。因此,人们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创造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增长率最高的“经济奇迹”的道路和方式,概括为“中国发展模式”。

尽管 GDP排名在某种程度上仅具“象征意义”,但这一排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当今所爆发出的巨大增长力,凸显了我国日益上升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这是 20世纪 3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国家在这一点上能够取美国而代之。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整体处于萎靡的情况下,中国仍是“亮点”。2009年,中国实现了 8.7%的速度增长,拉动世界经济上升了 0.6个百分点,如果没有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衰退的幅度会更大。

二、中国“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不断开拓创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亿万人民凝聚在这一旗帜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创新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中国 6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始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指引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地制定了关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合作社的理论,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接着在 20世纪 5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角度出发,完整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特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

(二)创新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3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早在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真总结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带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就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问题,提出了“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2]和“价值法则是个伟大的学校”[3]的命题。邓小平对市场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特点作了全面分析,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市场和计划只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成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次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发展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经济,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创造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三)创新三: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所有制与分配方式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基本问题,引领着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基本经济形态和这一形态下的分配方式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石。我们党不断发展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在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后,先后在 1958年的第一次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和 1959年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按劳分配、向共产主义过渡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党的十六大用“两个毫不动摇”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并列相提,意味着两种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体,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环境上、体制上、制度上和思想上冲破了一切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弊端。在基本经济制度下,我们党同时提出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原理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既肯定了劳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肯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解决了如何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问题,即每一种生产要素得到和它对国民产出的贡献相一致的报酬。我们党一直把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实践。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对以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大突破,意味着公平原则需要贯穿收入分配全过程。这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进一步显示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三、“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带来的启示

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凸显了制度优势。我们也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保证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邓小平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围绕巩固和发展新中国,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已经奠定的民族复兴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开始向“光明前景”迈进。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发展时期实际的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它们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指导思想,又是深深融合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科学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伟大工程的组织者、领导者,集中了千千万万个德才兼备的精英,自觉地以人民大众为历史主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践和要求为最高标准,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为实现民族复兴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光明先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邓小平在 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就是不断地解放思想的过程。毛泽东一生坚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改革开放 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 30年。三十年来,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等,都是同解放思想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也是靠解放思想破除的。解放思想是贯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条红线。如果不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无从保证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天,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科学应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才能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新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大政方针,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激发和凝聚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应对各种各样的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三)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

历史上的和现实世界中的国家兴衰,总是伴随着新旧生产力的更替。对于历史上中国经济总量地位变化的成因,国内外著名学者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就试图从一些年份中找到解释“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以及“史密斯的两个千古之问”的答案:“中国经济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年份:1434,1839,1898,1937,1949,1978。理解这些跨度为 500年的日期,可以理解中国经济的划时代摆动之谜——从世界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到变成一个穷国,再到最近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5]1434年,明朝关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解散了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商船队。亚当·斯密在其 1776年的巨著中提到中国时,他所观察的中国是一个富庶、但是停滞的国家。中国的活力被其内向性以及缺乏对海上贸易的兴趣所消耗殆尽。1839年,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个关键的年份。那一年,中国经济结束了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但是,是以一种艰难的方式结束的。1898年,几位年轻的改革者受到日本成功地转向资本主义以及工业化的影响,敦促在中国进行以 100天为期限的激进改革计划。慈禧太后反对这些改革,后来的时局发展证明,中国为这次改革的流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的内部分裂与经济上孱弱的局面为日益强大和工业化的邻国日本提供了军事机会。在强占澎湖列岛六年之后的 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对中国而言,需要弥补的时间是 550年”[6],这一说法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7]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没有经济的振兴,民族复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抉择。从此,我们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壮士断腕精神,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毛泽东文集 (第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4.

[3] 毛泽东文集 (第 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4] 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0.

[5] 杰弗里·萨克斯.贫穷的终结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6.

[6] 郑必坚.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02.

[7] 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