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明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030073)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推进太原科学发展
——对国际金融危机下太原科学发展的思考
李俊明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030073)
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太原,受产业结构重型化、单一化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对太原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为太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重要机遇、推进太原科学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三个方面对应对金融危机,推进太原科学发展做了研究和探讨。
金融危机;科学发展;太原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转变为全面的经济危机,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国际间共同抵抗危机的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我国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并初步显现成效。但从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山西省已经成为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太原市作为资源型特征突出的省会城市,经济增长进入快速下行空间。面对这场经济严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分析问题原因,积极谋划应对策略,努力保持太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太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国家的区域功能定位、能源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和地区的资源禀赋等因素,导致太原产业结构偏重,产品单一化和初级化、产业发展趋同和同质竞争问题突出,单一支柱产业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较大,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较强。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太原主要产品内外需求持续大幅下降,给地区脆弱的产业结构带来剧烈冲击。2009年一季度,太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11个地市下游水平,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末位,经济运行回落快、启动慢,尚未走出下行区间。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08年太原实现GDP1468.09亿元,增长8.1%,低于全国9.0%、全省8.3%,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末位,是太原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低的年份,也是2001年以来GDP增速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年份。2009年1季度GDP增速达到-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增速首次进入负增长,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末位。
2009年1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重工业增速分别下降19.3%和20.4%,呈现下滑走势。受库存成本较高和产成品价格连续下跌双重挤压,加上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不断上升,能源原材料企业生产成本加大,经营困难加剧,企业获利空间大幅压缩,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与上年同季比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降66.69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8.7%,实现利税下降79.7%,全市5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31个发生亏损,亏损面由上年同季的28.8%扩大到44.9%,亏损企业亏损额13.28亿元,增亏4.1倍。在2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4种增速下降,工业锅炉下降90.2%、十种有色金属下降80.8%、化肥下降73.8%、金属镁下降68%、平板玻璃下降37.1%、焦炭下降25.7%、不锈钢材下降11.4%、原煤下降18.9%、发电量下降4.6%、成品钢材下降4.3%。
由于太原市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驱动太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中对GDP增长贡献的最大项。2009年1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26.3%和27.3%,增速同比回落49.4个和48.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下降49.7%,增速同比回落55.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速下降49.7%。
2008年太原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但横向比较,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4和2.9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地市和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均居末位。如果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速仅为11.4%,增幅回落3.2个百分点。
2009年1季度,太原市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50.8%,增幅回落80.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9个百分点;在省内处第7位;在中部6省会城市排序中居末位,分别低于第1位合肥市和第五位郑州市35.0和27.3个百分点。由于太原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焦炭、煤炭、不锈钢材、金属镁四类资源性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高达65%以上,全市对外贸易量缩减的势头很难在短期内扭转。
2009年1季度,太原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20.3%和17.5%。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2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会城市中居末位,分别低于第1位南昌市和第5位合肥市30.1个百分点和18.8个百分点,是太原进入21世纪以来财政收入增长的最低点。而同期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8.0%,财政收支失衡程度加深。
在国内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逐月回升态势,部分行业经营状况回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积极发力的背景下,太原同期投资、消费、出口增幅均呈回落走势。根据历史经验分析,国内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方式从内需启动、投资拉动着手,与上轮经济复苏源于国际市场对能源的极大需求及能源价格相对长期处于高位的情况相比,呈现截然相反的现象。由于太原属于资源型特征突出的城市,产品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主要工业行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势必出现市场需求对行业产品的时滞效应,从而导致经济回暖与全国相比“慢半拍”的现象。而且,如果未来出现“滞涨”而政府调控方向变化,太原经济或快于全国回落,在总体上出现“启动慢、高峰期短、快速回落”的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在对太原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为太原化“危”为“机”,应对大挑战、谋求大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就山西省而言,全省119个县(市、区)中60%以上的财政收入靠煤焦铁,作为山西发展的领头羊,太原的产业结构同样是煤焦铁化电铝。于是,在太原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严重的“煤焦铁”依赖思想,似乎太原的经济要发展,离开“煤焦铁化电铝”就寸步难行了。
2009年一季度,太原市10个县(市、区)有9个一季度GDP呈负增长的形势,让全市上下警醒,对长期形成的“煤焦铁化电铝”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深入反思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大家认识到,历史上,明清晋商是富甲天下、汇通四海的,但没有一个靠资源和能源致富发家的。对自然资源的单一信赖,已经严重制约了太原经济的良性发展。打破思维模式、发展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局限,重新审视太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克服传统的资源观、发展观的桎梏,树立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建立新的发展模式,这无疑是国际金融背景下太原人思想解放的新变化。
从产业结构分析,冶金、煤焦、机械、化工、电力五大行业仍占太原工业经济总量的75%左右,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的比重仍然偏高,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特征仍然明显,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仍任重道远。三个产业比例中,第三产业比重仍有提升的空间,且三产中传统产业仍居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值得欣慰的是,从构建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对太原调整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节能减排形成的 “倒逼机制”,实际存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减缓,无疑为太原主动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结构不优带来的痼疾创造了新机会,为改变长期困扰太原经济发展的“煤焦铁化电铝”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同时,山西省也实施了八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规划的出台,与国家投资拉动政策相配套,无疑为太原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和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太原更有效地优化投资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出台的十大措施和4万亿元的大规模投资中,铁路、公路、城乡电网投资达到1.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占据相当大的部分。这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遵循城市建设的规律,坚定不移地建设生产力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空间布局合理、市民生活便捷、传承历史文化、就业比较充分、市民和谐程度高、具备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能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宜居城市无疑是一次重要机遇。与此同时,国家扩大内需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导向,也为我们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注重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和省都把解决民生问题置于中心地位,山西省推出了解决百姓安居乐业的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社会保障“五大惠民工程”。这对于太原市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按照“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的总体要求,切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零就业家庭帮扶”工程、安居工程和三条保障线工程,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健康保障”的目标,弥补长期以来社会建设、民生建设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切实推进和谐太原建设,无疑是难得的大好机遇。
长期以来,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而且与同属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国家对太原的投资大多集中到了煤焦铁领域,刺激了资源和能源产业的过度膨胀,导致在能源资源领域国家对太原的过度依赖,加剧了太原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进程,制约了国家对太原除煤焦铁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还加重了太原生态环境的退化。我市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制约我市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羁绊。当前较低的建筑材料价格,国家扩内需的相关政策,无疑为启动太原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充分暴露出发展模式的危机,更加凸显了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太原推进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改善发展环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使太原成为全省信息辐射的中枢、人才集聚的“洼地”、技术创新的高地、产业优化的表率、文化展示的窗口、科学发展的示范。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此背景下,山西省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建设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省“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太原经济圈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目标是将太原经济圈打造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山西省核心经济圈。其国家层面的功能定位是:国家能源服务中心与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与环渤海联动发展的主要增长极;省域层面则是: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与辐射中心,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创新型示范基地。
当前正是全国乃至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配置的高潮期,也是世界经济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调整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这次调整期,遵循城市化、现代化规律,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打造增长快速与布局合理的“活力经济圈”、更加公平与富有保障的“和谐经济圈”,以及生态优良和环境友好的“绿色经济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与晋中市实现交通、通信、广电同城化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太原在区位、人才、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优势,通过产业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输出人才、技术和资金带动晋中、忻州、阳泉等周边地区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潜力;通过实施 “递进式实施十同”(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内部协调策略,“极化带动网络化”的城镇协进策略,“从单一到多元”的产业转型策略,“从分割到和谐”的城乡统筹策略,“从破损到修复”的生态保育策略等,实现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资源配置合理、龙头作用发挥明显和溢出效应惠及四方的目的。
根据中央和山西省的总体部署,我们依据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城市扩容提质的客观要求,围绕西山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区,汾东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区,城东民营现代物流区,北部不锈钢生态工业区,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清徐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阳曲新型工业承接区,娄烦生态旅游经济区“八大功能区”定位,打破行政区划,完善功能区规划,高层次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着力增强科学发展后劲。坚持以八个功能区建设为总抓手,围绕不锈钢、铝镁合金、新型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不锈钢园区发展,继续支持富士康园区及其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进程;围绕建设区域商务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服务全国煤炭交易的金融中心四大中心建设,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突出抓好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100个重点项目,尤其要落实好土地、规划等手续,推动太原南方重汽、富士康镁合金产业园、铁路装备产业园、古交焦煤产业园、中钢物流园区、新型化工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
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贯穿太原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转型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我们要充分发挥政策张力,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不断深化产品、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认真筹划未来3-5年投资项目及规模,抓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建立全市重点项目储备库,争取获得国家、山西省更多更大的支持,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出100个产值在10亿元至100亿元以上的“绿色百强”企业。要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实施传统产品、产业“限产保价”策略,设定安全生产、绿色生产、节能减排高压线,加快“两高一资”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服务业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以产品设计、研发、人力资源、金融、咨询、外包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按照“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基础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承载能力。重点推出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项目群、重点推进包括城中村改造、燃料与供热结构调整、污水处理、新型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沼气工程与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推广、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改造提档工程,抓好39个道桥项目,对城市中心区道路破损严重、交通拥堵的主次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对事关市民切身利益的小街小巷进行改造提档,改善百姓出行与生活条件。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程,做好首条轨道交通线的规划设计、可研论证等工作。实施城市治污工程,抓好9项治污工程,提高省城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抓好热源项目建设,供热扩网200万平方米。实施重点景区和片区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研究审批各环节程序的合理性,实行电子签章办法。建立以投资项目为中心的审批运行机制,将前置审批全部改为并联审批,建立完善“城市基本建设项目”、“企业注册登记”、“个人资质资格”三大审批服务平台,形成“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在举办两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博览会、首届中国(太原)国际卡车暨物流展两大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会展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参展企业规模、质量、服务上下功夫,真正打造成高档次会展品牌,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把太原的文化、产品、技术广泛向外推介,与先进地区形成互动,促进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快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金融在资源配置、经济安全、宏观调控以及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着无以替代的关键作用。太原市把金融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了实现政府和金融业的双赢,太原建立起两项制度。一是金融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这个平台,已向国家开发银行融资40余亿元,用于居民棚户区改造、“百校兴学”和城乡清洁工程,与民生银行签订协议,融资50亿元用于中小企业发展。通过打击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活动,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帮助金融企业打击逃废债务,收回不良贷款,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积极组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二是通过开展小额贷款机构运营试点,完善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盘活民间资本,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改变太原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不断加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国家政策,结合财力实际,有序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今年重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落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落实好国家种养扶持直补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大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力度,努力加快社会公平化进程。重点抓好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实际困难,起到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振大众消费信心。深入落实社会保障惠民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关联消费型公共产品建设的财政投入,创造拉动消费的基础条件,增强百姓的消费信心和意愿。在拉动消费需求的同时,要不断培育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增长潜力,推动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升级。与此同时,健全商业诚信体系,完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消费品安全保障机制,加大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围绕构建和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环境管理“五条社会保障线”,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推进“百校兴学”工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升级工程、城市中心医院改造工程、中小企业发展与充分就业工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加快解决民生保障问题,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抓好采煤沉陷区和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服务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残疾人就业。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保补贴,对下岗失业者和农民工进行特别培训。实行企业裁员报告制度,做好企业劳动用工监测和公共职介市场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李冲锋]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aiyuan
LI Jun-ming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Taiyuan,Taiyuan 030073,Shanxi,China)
The crisis happe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riggered by Subprime mortgage has been turn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and has caused tremendous economic impact to the world.Taiyuan,as the capital of Shanxi province,faced with the multiple pressures, because of the heav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implifying of economy function.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nalyze tremendous economic impac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yuan,and focuses on how to utilize the opportun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in the end,this paper offers anti-grisis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aiyuan.
financial crisis;scientific development;Taiyuan
2010-01-16
李俊明,(1960-),男,山西定襄人,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9年5月“应对金融危机”专题研究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