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分析

2010-02-15 15:27鲁开垠蔡冬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鲁开垠,蔡冬菁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一、与政党制度相关的演化经济学释义

经济演化论是指融入了生物学关于物种及其群体适应环境而演化等观点的一种经济学理论。1898年,凡勃伦在《经济学为什么不是演化科学》一书中最早提出演化经济学这个术语。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 (Nelson andW inter)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标志着经济演化论的诞生。在通常的语言学中,“演化”是指渐进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关于“演化”,第一个广义的定义是,“演化是一种事物经过时间变化成另一种事物”(Faber and proops,1991)。演化经济学主要立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运用生物学模拟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与进化,以论证市场经济的可改良性[1],其中心论点是:社会经济中的规则制度非人为设计,它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动态进化与演进体系。演化经济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所谓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指制度一旦在自我增强机制下选择了一条路径,它就会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也就是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就会导致一种解决方法,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它就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在自我增强价值的作用下,制度变迁会沿着初始选择的正确路径,自我积累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

第二,创新是推动演化过程的内在动力。组织的竞争力直接表现为持续创新能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核心能力。诺斯和托马斯认为,只有当经济组织有效时,才会发生增长。因此,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往往通过构建适当的创新机制,营造适当的创新环境来实现创新。

第三,演化可体现制度模式的变迁。演化有两种模式:反向更替和正向更替。所谓反向更替,是指由于经济组织发展与环境不相容,从而导致了环境条件恶化以及组织趋向退化、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2]。所谓正向更替,是指由于经济组织的成长和环境条件的改善,组织不断从原来的初级产业向更高级的产业演进的过程[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经历了各种改革和变迁,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政党制度,也经历了变迁与发展。因此,本文试图用演化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揭示其变迁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演化路径

新制度主义理论学家将制度视为理性设计的产物,认为制度演化也是由理性的创新设计予以推动的,即有意识的演化。所谓有意识的演化,是指主体有意识地参与并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过程。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演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充当了制度演化的主体,影响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由路径依赖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项基本制度确立下来后,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就是路径依赖理论里所指出的,在自我增强价值的作用下,制度变迁会沿着初始选择的正确路径,具有自我积累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的结果。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的变迁,我国的政党制度也经历着变迁的过程。但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所形成的合作与协商的政治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政党政治的结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结构 (“1+8型”),同时也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行方式是互相监督与政治协商。这是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与基础,即所谓的“路径依赖”。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创新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创新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还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第一,我国政党结构具有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结构是“1+8型”的一元与多元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独裁国家的一党制。这种政党结构,既避免了西方式竞争性政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整合功能偏弱的缺陷,也弥补了一党独裁体制架构下政治合法性与民主的缺失。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同时,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和不同形式的政治协商,充分表达其所联系的部分群众的利益,又兼顾到少数人的利益表达,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二,我国政党制度运行方式具有创新性。政治协商是我国政党制度运行的载体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各民主党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制度模式,既避免了竞争性政党制度下决策的低效率,又能兼顾民主,充分表达人民的利益,这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体现为制度模式的变迁史

依据演化模式 (正向更替和反向更替)我们发现,由于演化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在某个阶段受到了意识或环境因素的制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经历了由正向发展—反向更替—正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1957年反右运动以前,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很高。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组成了人民政协,制定了共同纲领。随后,中国共产党帮助各民主党派巩固发展组织,推进民主党派及其成员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民主党派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和政治力量。在这一阶段,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热情很高,积极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大量建议和批评,统一战线内部民主氛围相当浓厚。

第二阶段: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认识产生偏差,民主党派的政治功能丧失。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单方面监督。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党的执政行为走得有点偏离正轨,作出了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决策。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各民主党派的工作又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轨道[4]。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民主党派“是接受这个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的概念。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载入宪法;党的十六大后,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5年,胡锦涛同志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成为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政治准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促进包括政党关系在内的五大关系的和谐,写进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自身政策,为各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各民主党派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密切团结其所联系的那部分劳动群众和爱国力量,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三、沿着正确的演化路径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建议

要保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命力,避免由于错误决策而导致制度出现路径拐点,就必须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完善政党组织架构,强化正确的演化路径,维护制度的稳定性。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继续沿着正确路径发展

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一旦确立,制度就会沿着这条正确的路径发展下去,并不断强化这种选择。因此,要保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优势并使其继续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就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和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协调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中国社会走向多元,因此,执政党必须在价值观念、组织功能、组织体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定位。只有有效动员和整合了变化的社会,才能拥有稳固的执政基础[6]。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各民主党派和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有效传送给社会成员,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并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应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广泛联系其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整合更多的政治资源,畅通反映意愿和呼声的渠道,协调社会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二)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避免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因为决策错误而朝反向演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从根本法上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合法性地位。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的领导,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要向经常化、制度化发展。这就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内,把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相互关系及运作过程用行为规范确定下来[7],从而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协商程序,使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切实有效,避免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因为决策错误而朝反向演化。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加强执政党建设。作为执政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8]。一个党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不是对执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能不能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党的体制和机制,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同时,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要加强参政党建设。参政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参政能力就是民主党派联系群众、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要加强参政党的能力建设,就要不断提高其政治免疫力和政治鉴别力,准确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提高其在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协商、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参与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协商、讨论与民主监督的能力;提高其联系群众、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四)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创新,保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命力

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是政党的一个重要功能。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多元和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我国的社会现实。在社会断裂和冲突加剧的情况下,更是要求政党制度在吸收民意、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方面能有更好举措。因此,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协商政治,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机制,及时、畅通、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9],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1]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脉络[J].学术月刊,2002,(12).

[2][3]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76-177,188-193.

[4] 萧超然.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9-209.

[5] 鲁开垠,蔡冬菁.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政党制度分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6] 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6).

[7] 王惠岩.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问题[A].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C].山东:山东音像出版社,2004.24.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8.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
政治协商各方良性互动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