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概述

2010-02-15 14:28:21孟杰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200241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事人事管理架构

孟杰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200241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概述

孟杰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200241

通过介绍高校人事管理的概况,提出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并分析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技术演进。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给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科学地进行人事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内各高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人事管理系统。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始采用微型计算机开发单机版的人事管理系统。二十世纪最后几年,“211工程”的出台促进了整个高校信息化的大发展,各高校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校园网络,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从单机平台向网络平台发展。

1 高校人事管理概况

高校组织中的人员组成主要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工勤技能等。其中教学、科研队伍是学校组织中的主体,管理和工勤技能队伍围绕着教学科研展开辅助性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人事管理的业务量日益增大,业务种类显著增多,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校人事管理除了要做好人员的“进、管、出”等工作外,更要强调以服务为中心,能够为高校人才队伍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高校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为编制管理、岗位管理、招聘管理、晋升管理、薪酬管理和其他事项等。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具有工作内容简单,但重复操作工作繁多等特点。当前的高校人事管理,通过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2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建设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提高日常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为教职工提供便捷的自助式服务,为校内其他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为学校制定发展战略计划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根据高校人事管理的业务需求,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应具备业务数据集中管理、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操作高度安全等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系统升级能力,及快速的跨平台迁移能力,并能适应移动办公的需要。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需先从规范数据和规范工作流程入手,从人事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开始, 逐步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平台,实现人事管理的数据共享、业务流程规范、查询即时快捷、人性化服务等功能。

在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应强调业务流程的规范化,通过搭建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规则的业务平台,规范行政人员的工作方式,跟踪业务处理过程,减少业务操作的人为复杂性,避免管理资源的内耗。

3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技术演进

3.1 基于单机平台的人事管理系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设计完成了以单机操作为主的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了人事信息的分类管理、即时查询和报表统计等功能,减轻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清华大学利用微型计算机设计了基于COBOL语言设计程序包的人事管理系统。人事文件记录存放在磁盘上,内存和磁盘能随时交换信息,克服了微型计算机内存有限的问题,使得文件长度不受限制, 能够满足各种规模高校的需求。该系统能够实现人事资料存储、查询、删除、修改、人员分类和各种统计分析等功能。可直接实现人机对话,在当时计算机不普及的情况下,确保人事工作人员能够在操作手册的指导下,顺利使用系统完成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同期,北京大学采用xenix多用户操作系统和informix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还有些人事管理系统采用dBASE数据库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软硬设备的限制,人事管理系统功能不可能太强,且信息存储能力有限,一般只在人事部门内部使用。

至九十年代,Visual FoxPro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具,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基于Visual FoxPro开发的人事管理系统,弥补了当时人事管理软件的不足,既可以完成人事管理的日常工作,又能够反映人事管理信息的变化过程,实现工资、职称、职务、学历等变动的动态跟踪,并可保留以往历史数据。这个时期,Office办公软件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事管理工作中。

3.2 基于网络平台的人事管理系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日渐成熟,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也向网络化发展。北京大学开发了在校园网环境下运行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北京大学人事部各管理科的职能及信息共享的需要,系统由调配管理、职称管理、人才出国管理、系级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查询等六个子系统构成,实现了全校人事信息管理。

在实施人事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开发多采用C/S架构。通过客户端软件,工作人员能够方便的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并能够使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处理、数据综合分析等功能。但是C/S架构在数据共享、远程操作等功能方面表现欠佳,特别是不能实现多人在不同地点对同一数据库进行操作。

基于B/S架构的管理系统,能实现不同人员,从不同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并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B/S架构是更加灵活的多级分布结构,非常符合分布式、实时数据操作的需求,并且在系统维护方面也很有优势,几乎所有的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系统功能的升级通过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就可以实现。B/S 架构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客户端可以通过桌面浏览器方便使用。

进入二十世纪,根据“大学资源计划”(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URP)理论与系统框架,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校园网络公共信息平台。复旦大学根据校园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按照“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和“应用集成”的建设规范,利用MVC设计模式开发了基于J2EE架构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探索一条适合URP要求规范的高校应用系统开发建设之路。

目前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平台是.NET架构和J2EE架构,而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系统正在研究和实施中。面向服务的架构是构造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方法,它将业务逻辑功能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可以很好地适应高校人事管理的变化,易于完成与校园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

4 结束语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不仅提高了人事管理的效率,提升了人事管理的透明度,而且为教学、科研等部门提供了信息支持,逐步实现了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但目前的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开发周期过长,系统维护困难,决策支持能力有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项目初期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开发人员要充分理解高校人事管理的内涵和规律,有效整合校园信息资源,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系统功能。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国家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校人事管理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基础性工作向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拓展。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信息资源、合理挖掘信息价值、主动服务管理决策,这是今后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1]王锡清.微型计算机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83;(3):2-6

[2]王泽民,何岚.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实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83-85

[3]李庭晏,孙绍芳,王倩宜.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S1):1-5

[4]张计龙,张成洪,张凯等.基于改进MVC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4;(8):191-194

[5]赵春,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J].2008 ;(9) :7-9

孟杰,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信息系统。

猜你喜欢
人事人事管理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汽车工程(2021年12期)2021-03-08 02:34:30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管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人事档案数字化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52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电信科学(2017年6期)2017-07-01 15: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