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克勋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11)
关于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柳克勋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1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介绍了发达国家及我国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及采取的措施。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更大。提出钢铁企业创新理念、迎难而上,实现钢铁企业低碳化、生态化目标的具体思路。
低碳经济;钢铁企业;发展;思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化。地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张,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是“三废”(指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人类生存的直接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使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全球性灾难。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的在于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碳基能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最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以及资源、能源又不丰富的岛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和《京都议定书》(1997年)的缔约国,越来越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越来越意识到严格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重大。《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0%,并在2020年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适时顺应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引起众多国家的反响。到2005年,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颁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迅速上升到709亿美元,并在不断增长。
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它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了具体规定,同时允许难于完成排放量的国家,可以从超额完成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促进了全球低碳市场的发展。
2006年,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提出的《斯特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应对这场挑战,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达到欧盟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到2020年减排20%温室气体,到2050年减排60%~80%的温室气体。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其核心是进一步确认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采取全面、有效和持续的措施来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等问题。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巴厘岛路线图”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8年7月,澳大利亚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发布了《减少碳排放计划》,其长期减排目标是,2050年比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日本内阁会议也通过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利用能源与环境高新技术,把日本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12月,欧盟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制定的具体措施可使欧盟实现其承诺的“3个20%”,即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至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
2009年2月,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该法案由绿色经济、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向低碳经济转型等4个部分组成,投资总额达到7 870亿美元。其中向低碳经济转型部分,主要内容有:确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绿色就业机会和劳动者转型、出口低碳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是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设计了排放权交易,试图通过市场化竞争,以最小成本来实现减排的目标。2009年4月,日本在实施《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过程中,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2009年12月,在丹麦召开了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与会各国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公平原则、减排上限及如何减排等展开了热烈讨论。虽未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但凝聚共识,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构筑了新的起点。该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巴厘岛路线图”的授权,在发达国家实施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发达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与技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减缓行动的测量、报告与核实方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并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以前2℃的长远行动目标,还确定于2010年底在墨西哥召开下一次国际气候大会,将为完成“巴厘岛路线图”谈判做出不懈努力。
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一直以高度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严格要求自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6年12月,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局等六部委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并增加碳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007年6月,我国发布第一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将采取的政策框架,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节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新技术;推进碳汇技术和其他适应技术等。同时,科技部又会同13个部门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实上述方案。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可再生资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7%增加到2010年的10%,2020年的15%,为达到此目标,共需投资2万亿元,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以及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核电中长期规划》,提出核电占中国装机容量要从目前的1.6%增加到2020年的4%。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其主要内容是: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国家科技部部长万纲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为发展低碳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同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能源经济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我国的能源要多元化发展。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是确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考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要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同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并讲话,庄严承诺我国政府确定的减缓温室气候排放的目标,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我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国家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必将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4点。
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巨大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增加。据报道,2000—2007年,我国能源年消费量由13.85亿t标准煤增加到26.56亿t标准煤,接近于翻一番,平均年增长1.8亿t标准煤,2008年增长到29.1亿t标准煤,比2007年增加2.54亿t标准煤,致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75.5亿t,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使能源需求仍保持增长的趋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从而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据了解,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重超过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高达69.5%。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减排难度大。
由于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如“十一五”前3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2.45%。但在当前产业结构构成情况下,耗能少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耗能多的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如2008年GDP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0.7%,47.5%和4l.8%,而第一、三产业消耗能源量比重只占能源总消耗量的1/5以下,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4/5以上。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历过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如美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9%,20.5%和78.6%。因而,在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单位GDP的能源利用效率难度很大。
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必须以科技为基础才能发展起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坚实的工业和技术基础,而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低碳技术涉及能源、资源、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生物生态等许多方面,需要有较大实力配套投入,进行系统开发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投入不足;二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已有人员和吸收更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够,出成果特别是关键性成果少,不适应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原因如下。
2005年以来,钢铁工业企业一直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并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大幅度下降,由2005年的715kg标准煤降到2008年的628kg标准煤,下降12.2%。但这几年钢铁行业消费的能源总量持续上升,已由3.29亿t标准煤上升至4.84亿t标准煤,增长47.1%。与此同时,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由过去的10%上升到目前的15%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导致钢年产量持续上升,由2005年的3.55亿t上升至2008年的5.1亿t,增长43.6%。这样快速增长势必造成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到钢铁企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力度。
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是:煤占78.28%,电占20.45%,油占0.58%,天然气占0.39%;到2008年,煤占79.97%,电占19.86%,油占0.4%,天然气占0.54%。这期间的变化包括:一是电的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0.59个百分点,主要是钢铁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利用企业内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和余热进行自发电,导致外购电减少;二是油的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0.48个百分点,这是由于一些钢铁企业把轧钢加热炉由烧油改为烧气,其中有的企业烧自产的焦炉、高炉煤气,有的企业改烧天然气,因此,在油的比重下降的同时,天然气的比重有所上升,上升了0.15个百分点;三是煤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1.6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钢铁企业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更加突出。
我国钢铁生产以长流程为主,铁钢比高,2008年达到0.94。当今世界钢铁生产主要有两种流程:一是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二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我国长流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为2.2 t左右,而短流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8 t左右。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理应多采用短流程,少采用长流程。为什么做不到昵?一般认为,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废钢存储量少,目前美国社会废钢储存量达80亿t以上,日本达50亿t左右,而我国仅有32亿t左右,国内废钢资源不足。加之我国电价要比工业发达国家高,从而导致我国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不起来。2000年世界电炉钢比为33.7%,美国为46.8%,中国为15.9%;2008年世界为32%,下降1.7个百分点,美国为58.1%,上升11.3个百分点;中国为12.37%,下降了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今后5~10年间,我国以长流程为主的钢铁生产流程难以改变,减排二氧化碳的任务异常艰巨。
就我国钢铁工业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尚未全面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2009年11月11日中国金属学会召开的第七届中国钢铁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指出,欧洲15国制定了“超低二氧化碳制钢”计划,日本有“低二氧化碳排放钢铁工业技术路线图”,而我国还没有。他建议,我国要及早制定二氧化碳减排路线图,并在非化石能源占50%左右时(2050年前后),推出新一代钢铁生产技术——氢冶金。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提出,宝钢将环境经营战略作为二次创业的动力和源泉,其核心力量就是技术创新,探索高碳企业的低碳路线。为此,他们首次提出要开展“低碳制造技术”这一战略研究课题,正在编制2010—2015年发展规划,着力开发绿色产品,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链,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力争在中国钢铁业率先走出一条低碳路线来。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关乎一个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困难重重绝不能成为不发展低碳经济的理由,应创新观念,迎难而上,推动企业实现低碳化、生态化。
钢铁企业的低碳化、生态化目标,可以分两步来规划实现:第一步,当前和近期,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条件下,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要求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kg标准煤,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kg,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第二步,中长期内,在逐步加大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条件下,大力探索新一代钢铁生产方式,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确保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具体思路如下。
结合我国钢铁企业实际,认真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把发展低碳经济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放在参与世界新能源革命、新科技革命、新生活方式变革的高度,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高度,放在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的高度,放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它当作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而在实际运作时,则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从科学实验入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面、由低到高,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企业普遍重视制定并实施企业发展战略,这一优势要持续下去。但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创新的。目前,许多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做强做大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增加和加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做强、做大和做久上,着力创建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钢铁企业。如宝钢从2009年开始首次推出环境经营战略,把环境保护和经营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使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在环境保护同时创造出经济价值,使企业经久不衰,可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字号”。宝钢的做法值得所有钢铁企业学习和借鉴。
目前钢铁工业企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如: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产业集中度偏低,在技术结构上淘汰落后的任务很重,在产品结构上绿色产品研发不适应需要,在能源结构上煤炭比重增长过多,在环境结构上节能减排力度不够,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基本素质提高不快等。因此,有必要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机遇和挑战,以低碳经济这条主线来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再片面追求数量规模的扩张,真正突出品种质量、效率效益、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
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钢铁企业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尽可能采用清洁能源,必须早谋划、早安排。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推广应用已有的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另一方面要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绿色产品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减排二氧化碳技术等。如: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0%的低温冶金技术,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0%以上的全氧高炉新工艺;几乎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光伏炼钢、氢冶金新技术以及可回收与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钢材使用效率和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把钢铁企业创建成低碳企业、把钢铁企业所在地区建成低碳社会而努力。
我国钢铁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经历过事后治理和以预防为主的事先治理,这两方面工作要继续做下去,尤其要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搞好“三废”的治理;与此同时,要按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要求,积极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如太钢提出要建设绿色太钢,不仅大力推进品种结构的绿色转型、工艺装备的绿色转型、制造过程的绿色转型,而且大力推进厂容环境的绿色转型,营造“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化氛围,使厂区绿化面积达281.6万m2,绿化覆盖率达38.4%,提高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对低碳经济应该全方位地理解,它不仅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钢铁工业企业要倡导全体职工进行生活方式变革,走进低碳生活。如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约48 g的二氧化碳排放;上下班时多用自行车、公交车,少开小轿车,也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特别是要积极参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坚持开展节省一度电、一滴油、一斤煤、一滴水、一块布、一张纸的活动,积少成多,也可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大贡献。
一方面可组织专家仔细核算企业的“碳足迹”,建立科学合理的“碳预算”制度,有条件的可参与“碳交易”。如包钢将ccpp发电机组减排二氧化碳进行核算,通过国外合作开发方报送联合国有关部门审批,于2008年进行了第一批碳交易,约30万t,8欧元/t;又于2009年申请第二批碳交易,约40万t,正等待联合国有关部门批准。另一方面,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监测以及考核办法,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以确保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得到应有的成效。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LIU Kexun
(Metallurgical Economic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Beijing 100711,China)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less pollution and less emission as the basic feature.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laws,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which aimed at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It wa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both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especially for iron and steel companies.An implementary plan was also raised for iron and steel companies to make efforts to innovate both in thoughts and actions,to realize the lowcarbon and ecologic development.
low-carbon economy;iron and steel company;development;implementary plan
F049;X75
A
1674-0912(2010)04-0011-05
2010-02-20)
柳克勋(1932-),男,大学文化,教授级高工,高级经济师,原任冶金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总经济师,现任冶金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钢铁工业与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