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学义 胡秉安 殷晓燕
洋葱(AlliuMcepa L.)又名玉葱、圆葱、葱头等,为百合科葱蒜属二年生蔬菜,原产于中亚和地中海沿岸,已有5 000多年栽培历史。据FAO统计,2004年全世界洋葱种植面积为306.95万hm2,产量5 343.3万t。洋葱在我国栽培仅有100余年的历史。由于洋葱适应性强,又耐贮藏和运输,在全国分布很广,云南、四川、山东、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是主产区。洋葱不仅调剂蔬菜供应,而且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印度、美国列二、三位,土耳其、巴基斯坦次之,我国洋葱的主要出口市场日本也在十大洋葱生产国之列。
近十几年来我国洋葱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平 等,2005)。国内洋葱主要以内销和脱水加工出口为主,由于产品质量的限制,仅有1/3外销到东南亚、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地。国内外洋葱市场上对黄皮洋葱的需求量占到总需求量的4/5,红皮和白皮洋葱仅占1/5。洋葱加工产品也由单一的脱水制干片向洋葱粉、洋葱汁、洋葱酱、洋葱酒、洋葱罐头等多样化方向发展。我国洋葱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2007年种植面积迅猛增大。2007年甘肃洋葱种植面积达1.33万hm2,产量超过80万t,仅酒泉嘉峪关地区种植面积就达0.87万hm2,产量达60万t,成为中国洋葱种植最集中,单产和总产最高的地区,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生产基地。
甘肃省洋葱种植历史较为悠久,过去主要集中在酒泉嘉峪关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667~1 333 hm2。鲜葱主要由个体运销户销往国内大中城市,或经东北出口到俄罗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天津外贸公司和酒泉一些乡镇合资,在酒泉创办脱水蔬菜加工厂,加上鲜葱外销量的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每年保持在0.20万~0.27万hm2。1996~1999年,种植面积达到0.40万~0.53万hm2,基本集中在酒泉市的肃州区、嘉峪关,张掖和武威只有零星种植。
从2000年开始,由于保鲜洋葱销售量的扩大,加上脱水蔬菜加工厂的大量增加,甘肃洋葱种植从酒泉市的肃州区和金塔县,扩大到玉门市和临近的高台县。到2006年发展到甘州、临泽、山丹、凉州、古浪、民勤、景泰等县(区)。每年种植面积0.67万~0.8万hm2,其中以酒泉市最多,约占80%左右。
由于2005年洋葱市场低迷,导致2006年种植面积剧减,2006年是甘肃省有史以来洋葱价格最高的一年。由于国内洋葱种植面积减少,加上全球性的洋葱欠收,洋葱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鲜葱销售超常紧张。洋葱未到收获季节就被客商定购一空,价格一涨再涨,每吨收购价最高达1 200元。部分农户667 m2均收10 000元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
受2006年洋葱高价格的刺激,2007年洋葱在河西地区无限度地扩大种植,面积高达1.33万hm2,总产量达80万t,从而出现了卖难问题。2008年种植面积约1.07万hm2,价格正常,但有部分积压。2009年种植面积约0.87万hm2,销售正常。
1988年以前,甘肃洋葱种植主要集中在酒嘉地区,洋葱销售除本地零售外,大部分以鲜葱形式运往全国各大城市或从东北口岸出口到俄罗斯。1989年以后,随着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出现,有一小部分洋葱开始用于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由于加工厂规模小,数量少,在鲜葱销售上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洋葱销售主要靠保鲜发运。到1993年前后,由于日本对进口食品的质量要求日趋严格,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不能满足其卫生要求,脱水蔬菜加工业处于半瘫痪状态,个别加工企业倒闭停产。
从1995年开始,脱水洋葱在韩国的销售市场逐步扩大,以脱水洋葱为主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逐年增加,到2000年,酒泉市仅以加工洋葱为主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由1995年的不到10家,增加到21家,年加工脱水洋葱4 000 t左右,消化鲜洋葱6万t,占当地洋葱总产量的20%。
2000年至今,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不断增加,洋葱种植面积和区域也不断扩大,基本上遍布河西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河西地区共有70个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在加工洋葱,其中:酒泉41家,张掖16家,金昌3家,武威8家。由于张掖市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是以加工番茄和甜椒为主,以加工洋葱为主的脱水菜企业实际只有54家。每个加工厂平均加工能力以300 t计算,共可加工脱水洋葱16 000 t左右,消化鲜洋葱25万t左右,占鲜洋葱总产量的30%~40%。
由于受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数量、规模、产量和脱水洋葱国际国内市场销量的制约,甘肃省河西地区的洋葱销售,还是以鲜葱出口为主,决定鲜葱销售价格的,是国际国内的鲜葱销售市场。当然,就目前来讲,河西地区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已经在总体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对鲜洋葱的销售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相比较,在洋葱市场需求强劲,生产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甘肃省在洋葱发展产业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龙头企业重加工和流通,轻基地和服务,而基地建设重生产和数量,轻市场和质量。龙头与基地、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制约了产业化经营的纵深发展。
2007年甘肃省洋葱种植面积已达到1.33万hm2,通过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外销产品达90%以上,但产品仅经过简单分级后用大网袋包装销售。初级产品粗包装外销到山东、云南、广东等中转站,经再加工精包装为成品后进入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市场,甘肃只是个原料基地。一般洋葱产品加工增值率为3~8倍,而甘肃省最高仅为2倍,产品的附加值低,对甘肃省洋葱产业的长足发展很不利。
尽管甘肃省于2002年制定了洋葱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并于2003年制定了洋葱无公害栽培技术地方标准,但普及率不高,种植农户的质量意识较差,重数量轻质量问题仍较严重,生产中实际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重施化肥的现象仍较普遍,产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与市场对洋葱产品无公害标准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对甘肃省洋葱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洋葱已成为酒泉市、嘉峪关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年需种子量1.6万~2.4万kg,价值人民币 3 000万~5 000万元,而国内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缺资金缺种质资源,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生产用种基本上依赖进口,将一个特色产业的命运长期依靠国外种子企业,受制于人,风险很大。为此迫切期望各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校给予关注与支持,尽快培育出自主创新杂交一代优良品种,填补国内空白,降低生产成本,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洋葱生产主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靠政策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几个规模化产品档次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采取标准化种植与标准化加工相配套,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按照有关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及加工,健全检测检验制度,改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以此带动洋葱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龙头——基地——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高度重视品种研发创新。采取增加投入、联合集中攻关的方式,选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从根本上改变种子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按照国际标准,研究开发适应本地的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切实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研制开发洋葱加工新产品,如洋葱粉、洋葱酱罐头、冷冻脱水产品等,拓宽销售渠道,进而促进洋葱品种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科学化、标准化。
一是根据过去10年种植洋葱的规律和经验,河西地区洋葱种植面积应控制在0.67万~0.8万hm2,总产量应该控制在50万~60万t,这样,除脱水蔬菜加工厂消化掉20万t左右外,外销量为30万~40万t。二是通过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优势。三是以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质量标准为目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并通过精细加工、精美包装和良好的产品信誉,把甘肃洋葱塑造成知名品牌,以保障甘肃的洋葱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甘肃的洋葱种植应向适当集中、统一管理、农场化种植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公司+基地”的种植模式,将洋葱宜栽地区的耕地,由加工和运销企业采取租赁、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集中管理,统一经营,建立符合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进一步科学规划,根据品种间的不同特性,合理规划洋葱种植区域,使洋葱种植中心由灌溉条件较差的沿山片区向水肥管理条件较优的泉水片区转移,达到洋葱种植的最优化布局。大力实施优质精品洋葱工程,加大对优质品种、培育壮苗、规范化种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等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无公害洋葱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高出口洋葱的质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李平,郁网庆,杜卫东.2005.国内外洋葱产业现状与发展动向.中国果菜,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