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2010-02-14 17:55:33郭跃朱芳赵卫权王海军高凯
灾害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易损易损性灾害

郭跃,朱芳,赵卫权,王海军,高凯

(1.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0 引言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很容易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单纯的自然事件来研究,而忽视了灾害作用的具体社会背景。大量灾害事实表明,物质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并没有完全解决灾害问题。对于灾害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人类社会本身的易损性上[1-3]。

为了客观地认识区域的社会易损性,正确评价区域社会易损性的状态,非常有必要从确定或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社会易损性的要素中,选取一些具有标示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作为评价的指标,也只有准确地选择指标才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社会易损性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评价指标的拟定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计算,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社会易损性就是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毁程度,它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状况、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生产能力、社会结构和秩序、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失,这种损失既是社会个体的损失,也是社会整体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

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分层性原则:影响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因子众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和作用分层,且要层次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体系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独立性原则: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所以要减少指标在概念和外延上的重叠、统计上的相关。选择独立性强,代表性和贡献最大的较少评价指标群。

可操作性原则:由于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操作和评价,数据量又比较大,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也要强调可操作性原则。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也要能客观反映当地的实际,能够取得准确的数据,确保测算结果的真实可信。

同向性原则:同向性是指各个指标在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程度时,其数值的大小与易损性大小的评价方法上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在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或逆指标组成,避免不同向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我们也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将其转换为同向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根据这些原则,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将指标逐次细化,经过分析确定出区域社会易损性指标评价体系。

2 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灾害易损性系统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赖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评价要注意以下问题。

(1)指标组成的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合理,它直接反映体系对象的系统性。

(2)逻辑结构具有最大的兼容性,能适用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中国现实社会结构。

(3)表达方式要有利于描述目的实现和体系功能的发挥。

(4)具有理论依据或统计规律的权重分配、评分度量和排序规则。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定量式框架,依据相应指标的表现和位置,既可以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特定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状况,也可以模拟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的历史过程。它应当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应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个等级。目标层:将表达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基本状况和综合特征。系统层:以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基础,主要表达影响社会易损性的社会因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状态层:系统内部能够反映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这里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系统状态的行为、关系的原因。

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4-5],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部分组成。

3.1 区域人口易损系统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自然灾害的承灾体。由于人群自身的生理条件和生活生产条件的差异性,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做出的反应和对灾害抵抗能力以及灾后的恢复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差别,人口的易损性特征有很大差别。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看,弱势人群和特殊职业的人群构成是区域灾害易损的主要方面。

3.1.1 弱势群体指数

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看,影响承灾能力的因素包括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水平、年龄以及文化和认知水平等。从灾害易损角度,我们选取了以下指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区域的社会统计指标,个体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社会的整体结构。

女性人员:女性从生理上来讲,要比男性体质弱,现代社会在不同职业领域,潜在地还存在着不公平的待遇;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有关研究显示,由于在灾害发生时,女性的抗灾救灾能力明显低于男性,是灾害易损的人群。

60岁以上人口:60岁以上可视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开始退化,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灾害损伤的主要群体。

4岁以下儿童:儿童与老年人的情况相当,生存能力弱小,也属于弱势群体,是灾害最易伤害的人群。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城镇享受低保的人群也是这个地区中生存能力最弱的部分,所以人数越多说明该地区的整体生存能力越弱,越易损。

丧失劳动力人口:丧失劳动力人口是因为他们身体或者智力的缺陷使得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缺乏应对能力,也是灾害的弱势群体。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动态性使得他们对灾害的关注缺乏警惕,灾害的发生偶然性较大,所以流动人口遇到的伤害可能性也就较大,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灾害中缺乏必要的帮助,所以他们可视为灾害的弱势群体。

3.1.2 易损职业指数

职业是目前我国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在灾害条件下,职业的不同最能体现人们能获取资源的能力。另外,职业的不同造成人们特殊的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这个要素对于人们面临的风险大小有很大差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职业和灾害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野外工作人员、采矿人员、流动人员等在灾害状态下的反应能力较其他人弱,因此也属于易损的人群。

采矿业人数:采矿业是属于高危行业,灾害对其威胁极大,而且一旦遇灾害发生,受到的损毁就是严重的。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文化层次和信息量都比较有限,灾害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造成易损。据有关研究表明,农业人口的生存能力相比非农业人口较弱,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限制,农业人口自身的条件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生存能力较弱就越易损。

3.2 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的组成和联系方式,是社会机制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复杂的内容,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灾害的易损性造成直接影响。不同的社会结构对灾害的应对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尽相同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而混乱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则会放大灾害的作用,使其后果更加严重[6]。

3.2.1 经济发展指数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防灾、救灾、灾后恢复等灾害应急能力的一种体现。而且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快的地区对灾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地区,往往在比较偏远贫困的地区,人们将灾害看成为天灾,非人类所能左右,这样以来就会主观地扩大灾害的损毁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灾害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样的灾害状况发生在不同的地区造成的影响和灾后的状况也是大不相同的[7]。

人均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建城区面积比例:是衡量一个区域开发和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和社会财富。

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投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代表了较为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向,第三产业的产值越大,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就越发达,人们的思想也会更加开放,增加对灾害的关注度。

区内路网密度:道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道路通畅对于防灾减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紧急状态下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社会资本指数

社会资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强化社会网络关系、形成社会的自助互助,特别是灾害发生时的及时救助,具有积极的意义[8]。

地方财政收入:反映区域社会的基本财政情况,如果这一指标越高说明社会资本越丰富,对灾害的抵抗能力越强,对灾害的反应速度提高的可能性越高。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在极端条件下,对灾害的抵抗性就会越强。

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反映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在极端条件下,对灾害的抵抗性就会越强。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反映了社会闲置的资本,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越多,表明社会民间资本充足,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强。

3.2.3 社会组织指数

社会组织是社会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人们抵御自然灾害依赖的基础。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的社会可以确保社会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可以高效地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人员:灾害状态下出现的混乱局面,需要有人进行管理和组织,更需要有人进行引导减灾救灾,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

人均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反映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反映社区的抗灾能力。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量:是衡量一个城镇社会服务条件的指标,也是居民生存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3.2.4 社会保障指数

社会保障是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对社会公平的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障是体现社会结构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灾害发生时,社会保障是社会的自我救助和自我恢复的基本保证。从社会救灾角度,在设计社会保障指数时,我们考虑了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医疗卫生机构数和每万人的卫生技术人员等三个因素。

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反映区域弱势群体的救助条件和生活条件。

医疗卫生机构数:该项指标是灾害发生时救助能力的一个指标,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

每万人的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受伤人员的救护作用,该指标数量越大那么这种救护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3.2.5 社会安全指数

该指数主要反映社会的安全状况,保障灾害状态下人们能够安全地进行生产生活。包括社会治安状况、居民住房状况、家庭变异状况、人员就业状况等。

2人以下户数比例:根据社会互助理论,在一个单元内,成员数量越多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灾害发生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离婚率:家庭不和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安全隐患,它是社会冲突的反应,离婚率给很多家庭造成伤害,而社会就是由很多的家庭组成,所以离婚是影响社会安全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城乡收入水平差异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直接对人们的心态造成影响,如果心态发生偏差,就会使人误入歧途,从而威胁社会安全。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社会物质财富缺乏的群体,他们在灾害发生时亦属弱势群体,也是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危旧房面积:危旧房屋是灾害最容易损毁的建筑,包括年老未修的城镇建筑、危旧的居民楼房、木制结构房屋等。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社会违法事件是直接影响社会安全的行为,尤其是在灾害状态下,人们更需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3.3 区域文化易损系统

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人们对待灾害的不同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文化的差异是人们接受教育、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造成的,也是人们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本文所述文化主要包括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灾害文化,文明程度是人们接受教育和文化发展的直接体现,灾害文化就是决定一个特定范围内的社会团体防灾和减灾水平的知识和各级社会组织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社会准则和措施[9]。

3.3.1 社会文明指数

该类指标主要从社会和灾害的角度出发,文明程度也是依对灾害的影响而划分。人们对灾害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加深的,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不断变化的。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灾害的认识就越深,灾害的易损就越小。

大学学历人数比例:大学生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前沿,也是现代文明的推动力量。

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在校学生人数是教育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准,从而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衡量标准。

文盲比例:识字率是社会科学文化的代表,只有识字才能更好掌握科学文化,也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相反,文盲则是社会文明的落后群体,他们属于文化的落后群体。

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是社会文化宣传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使得人们能了解更多的科学文化,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也是灾害知识的一个宣传途径。

3.3.2 灾害文化指数

该项指数主要根据人们对灾害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灾害的经历或者对灾害的认识[10]。

单位职工人数:企业职工在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下,文化素养、组织行为和灾害意识都会有一定提升。面对灾害时,企业的职工比一般社会成员的灾害应急能力要强。

灾害发生频率:在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人们对灾害就很了解,知道怎样去防灾减灾;相反,如果从来没有遇到过灾害,那么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如果措施不当,后果就会很严重。

科普宣传投入:科普宣传主要是对人们进行科学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知识的培训,使人们在灾害发生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减轻灾害的损毁程度。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生活方式,总体而言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发展缓慢,对科学的接受也慢,而且很有限,所以,灾害发生时缺乏科学的措施和有力的社会保障,灾害中他们也是易损的。

4 结语

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社会潜在的损失状态,反映了灾害的社会本质和特征,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自身条件对灾害的抵御能力、自救的能力、社会组织的应急能力、社会恢复正常的能力。社会易损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为评价不同地区灾害的社会易损性提供了参考工具,也为科学分析各地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原因及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1]Cuny F C.Disasters and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Varley A.The exceptional and the everyday: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M]//Ann Varley.Disasters,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Chichester:John Wiley&Sons Ltd,1994:1-12.

[3]郭跃.灾害易损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灾害学,2005,20(4):92-96.

[4]郭跃.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灾害学,2010,25(1):84-88.

[5]赵卫权.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6]梁芳.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J].灾害学,2006,21(2):110-113.

[7]郭跃.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J],灾害学,2008,23(2):87-91.

[8]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5):164-187.

[9]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10]赵晓燕,丰继林,路鹏,等.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126-129.

猜你喜欢
易损易损性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IDA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易损性分析
工程与建设(2019年5期)2020-01-19 06:22:48
姜黄素诱协同阿托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更正声明
基于PSDM和IDA法的深水隔震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比较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
更正声明
基于性能的FRP加固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