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利厅厅长 王 锋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水利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省水利战线抢抓历史机遇,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促进陕西水利建设大发展上来,全面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水利投资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预计可完成水利投资115亿元,占年度目标55亿元的209%,尤以江河防洪治理、民生水利项目增幅最大。二是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引汉济渭准备工程基本完成,引红济石主隧洞总进尺13 km,榆林王圪堵水库枢纽顺利截流,在建的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三大水库和定边供水续建工程进度加快,泾河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并强力推进。三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持续加快,全年完成投资16.5亿元,修建各类饮水工程4600处,解决了318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陕北地区率先实现解困目标。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规模推进,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80 km2,新修加固淤地坝1070座,综合治理小流域203条。五是防汛抗洪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夺取了抗击6次特大暴雨洪水的决定性胜利。
取得这些成效主要得益于6个方面:一是扎实开展调查研究。2010年年初由厅领导带队,针对水利改革与发展的14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为大手笔、高起点谋划“十二五”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争取项目和水利投资力度。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以项目带动城乡发展,以项目提升服务功能,推动水利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抓住重大项目不松劲。奋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采取跟踪联系、联席协调、督察检查等措施,加快了在建工程进度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速度。四是积极转变防汛工作思路。变被动抢为主动防,全省提前安全转移和紧急撤离100.9万人次,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财产损失。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围绕破解水利投资短缺难题,积极组建水务集团公司,与各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纳多种经济成分投入水利建设。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六是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弘扬仪祉精神,转变作风抓落实,在全省水利行业形成了静下心来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良好氛围。
2011年陕西水利发展思路是: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目标,抓住重点工程不松劲,推进民生水利上台阶,强化防汛措施不动摇,创新体制机制增活力,加快自身建设夯基础。总体目标是:完成水利投资150亿元,较2010年增长30%以上。重点在以下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着力加快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力促引汉济渭工程通过国家立项审批,实现正式开工建设。开工建设安康洞河、铜川龙潭水库,全面加快在建水源工程步伐,加快陕北黄河引水、府谷岩溶水开发前期工作,有效解决全省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问题。实施全省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供水管网,率先建成关中供水网络体系,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二是实施渭河全线综合整治。高起点编制渭河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和工作方案,以城市段带动全线治理,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河道治理与生态治理同步开展,努力把渭河建成横贯关中的绿化带、生态带、产业带和安澜屏障。在防汛工作中要向管理利用洪水转变,探索开展利用渭河洪水放淤试验,解决二华夹槽地区临背差问题,抓紧启动安康东坝防洪和渭河南山支流治理,提高防洪重点薄弱环节设防标准,有效改变防洪工作被动局面。
三是推进东庄水库开工建设。2011年将以推进前期工作为主,加快项目建议书报审,争取国家尽早立项,加快前期工程步伐,为“十二五”期间正式开工创造先决条件。
四是大力开展农田灌溉设施改造。省政府决定筹措50亿元资金集中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3年恢复灌溉面积553 万亩(36.87 万 hm2),新增 30 万亩(2 万 hm2),从 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继续抓好国家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专项建设,加快推进3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好省级小型农建补助和农资项目,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夯实物质基础。
五是着力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县城供水应急水源建设,有效改变县城供水单一水源现状。创新县城供水体制机制,探索开展国有控股、民营资本参股改制试点。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按区域设立水利站、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模式,同步设立专管机构,解决养护资金,管好用好饮水工程,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六是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精心实施“长治”、黄河上中游和渭河流域水保治理、淤地坝建设等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启动一批能源开发区水土流失重大治理项目,力争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 km2。加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七是不断深化水利管理改革。谋划水利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建设民生水利、公益水利;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研究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共同参与水利建设的着力点和新途径,处理好建设、管理、经营的关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水利事业;加强水利科技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求稳,不断创造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