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水利厅厅长 冷 刚
2010年,四川省水利系统在厅党组的领导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水利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开创了水利工作新局面。
至2010年9月,全省水利灾后重建目标基本完成。截至11月15日,39个国定重灾县水利灾后重建项目共1 646个,已开工项目1 640个,完工1 444个,累计完成规划投资179.8亿元。其中震损水库主体完工1 195座,累计完成规划投资30.95亿元;乡村供水现已累计解决631.91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完成规划投资42.95亿元;堤防工程目前已完成长度591.7 km,累计完成规划投资45.32亿元。
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核心目标,全力推进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一批。加快了亭子口水利枢纽、武都水库等大型工程,都江堰、玉溪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二郎庙水库、永定桥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了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在建大中型工程的扫尾工作。
争取开工一批。2010年,攀枝花市大竹河水库、泸州市黄桷坝水库、甘孜县打火沟水利工程、石渠县洛须引水工程、达州市白岩滩水库、筠连县王家沟水库已开工建设。
深入挖掘一批。加快了升钟二期、毗河一期、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度。加快了“五江一河”堤防工程前期工作。
超前谋划一批。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实施规划》《四川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并以流域综合规划为重点,编制完成了岷江、沱江等6条河流的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及绰斯甲河、梓潼江、州河等9条河流的规划意见。抓紧编制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并组织开展了相关专题和重大课题研究。
2010 年汛期, 四川省连续遭遇 “7·17”“7·23”“8·13”“8·19”特大洪水灾害,引发地震灾区群发性严重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有力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共安全转移近200万灾区群众。整个汛期全省无一座水库溃坝失事,受损水库全部采取应急措施排除了险情。
2009年入冬以来,全省137个县(区)发生冬干,68个县(区)发生春旱,攀西地区及川南部分县达到特大干旱等级。为努力减少旱灾损失,集中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首位。二是强化水源统一管理和优化调度。三是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抗旱。
一是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建设。二是抓好病险水库整治。三是努力扩展灌溉面积,大力推进灌区配套、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节水增效示范、牧区水利等项目建设。四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五是推进农村水电建设。六是大力发展水产业。
一是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水利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的起草工作。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贯彻落实修订后的《四川省用水定额》,积极筹备第一批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验收。二是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成效显著。集中力量,整合资金,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将1.6亿元中央投入放大为16.03亿元,20个中央项目县2009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群众自愿、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三项原则”,落实权属、自主申报、竞争定项、自主实施、监督监管、验收奖补、确权发证的“七步工作法”等工作经验得到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水利系统推广。
2011年,四川省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大力推动水利发展再上新台阶。
①抓紧推进灾后重建,力争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进一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突出灾后重建重点,使灾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②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亭子口水利枢纽、武都水库等骨干工程和二郎庙水库、永定桥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加紧推进升钟灌区二期、向家坝灌区一期等中型项目的前期工作。
③加强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综合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抓好水库、堤防、堰塞湖、渠道等水利工程安全度汛以及山洪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确保重要城镇、地震灾区、易洪区群众安全。
④本着着力提高水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着力提高水利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能力,着力提高水利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能力,着力提高水利依法行政能力,着力提高水利应急处置能力,着力提高水利创新能力的原则,科学编制好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为水利“十二五”工作开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