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志
麦收时节的淮河两岸,一派丰收景象。颍上县郭圩村的李家友看着全部归仓的丰收成果,认真地盘算着今年午季的收成,当问到全年可能的收益时,他对秋季的收成还是透出淡淡的隐忧,“就怕连阴雨,到时候水排不掉,收成就打折扣了”。郭圩村处于西淝河洼地,经常由于汛期雨水大,内水难以外排,影响了秋季粮食收成,严重时会颗粒无收,因此夏粮的收成在这里就显的尤为重要。类似郭圩村这样的洼地在淮河流域有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大约有1亿亩,主要分布在沿淮河干流以及淮北地区、滨湖洼地和分洪河道两岸。
历史上灾难深重的淮河流域,经过新中国60年来的持续治理,尤其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成后,淮河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提高,通过科学、合理地调度运用防洪工程体系,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使沿淮群众远离了频繁的水灾带来的忧虑和破坏,呈现了社会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祥和与繁荣。
如今的淮河流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1/4,矿产资源种类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淮河是中国一条十分特殊的河流,也是治理难度极大的河流。其特殊表现在:一是气候条件多变,二是地形条件特殊,三是河流水系紊乱,四是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洪水干旱频繁发生,洪涝旱灾交错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流域性大洪水都发生在淮河,2009年初又发生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持续120多天无有效降雨,全流域7160万亩农田受旱。同时淮河流域平原广阔,地势低平,上游源短流急,中下游河道极其平缓,泄洪不畅,“关门淹”的现象十分严重。历史上淮河长期饱受黄河的侵扰,黄河夺淮导致淮河入海尾闾被淤废,水系被打乱,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淮河流域人口众多,特别是沿淮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很大,许多原先可以为洪水自由蓄泄的湖泊洼地逐渐被围垦,洪水的空间被过度侵占,人水争地矛盾十分突出,都加剧了淮河治理的难度。
“历史上淮河的洪水灾害,主要是因洪致涝,内涝是成灾的重要因素,洪水严重时由于河道被洪水占据,导致平原的涝水不能排到淮河干流,往往形成关门淹”,水利专家一语道出成灾的根由。
“我们颍上县在2003年大水时,全县积水面积达87万亩,成灾面积117.9万亩,被涝水围困的村庄有1250个,现在群众的防洪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沿淮的低洼易涝地区一直没有得到根本地治理,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颍上县水利局长胡波道出这个沿淮县份的存在的苦恼。颍上县位于淮河干流中游,低湖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42%以上。随着治淮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快沿淮各地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流域抗御洪水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淮河流域的粮食安全得到了保障和提升,但是大面积的低洼易涝地区发展受限,成为治淮整体成就的软肋。
对于沿淮的低洼易涝地区,沿淮各地一直在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并且在持续治淮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从1991年起,国家投入30.28亿元,对大约180余处洼地进行了治理,排涝标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站在凤台县永幸河排灌枢纽,机器的轰鸣声冲击着耳膜。县水利局局长宋效良告诉记者:今年汛后,这座已经工作了22年,超期服役的枢纽将被拆除重建,按照国家平原洼地治理规划,一座功能更加齐备,功率更大的新枢纽将在原址矗立起来,并且借国家加大治理平原洼地的大好机遇,对全县的“水口袋”进行更加科学的治理,使粮食增产再上台阶,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永幸河,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凤台人民奔向富裕的幸福之河。历史上被称为“水口袋”的凤台县,紧傍淮河,历来洪涝灾害频繁,从1958年开始,县里坚持“几任书记一张图,几任县官一道令,一张蓝图汇到底”,把一个科学的规划一干到底,使永幸河成为初步改变该县面貌的惠民工程。永幸河是一条横亘在淮北平原,介于茨淮新河与西淝河之间,东贯入淮的一条平地开挖的引、排水骨干河道,是凤台县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全长46公里的永幸河,理顺了凤台县境内千年来紊乱的水系,在淮河水位不超过22.00米时,可直接排入淮河,当淮河水高于22.00米时可通过永幸河枢纽翻水站抽排入淮,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水不入洼,扩大了排水出路,缩短了排水路程,同时为凤台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排灌保障。1984年永幸河地区出现了先旱后涝的灾害,当年6月15日至7月17日的32天中灌区没落过一次雨,而当时正值插秧季节,永幸河枢纽抽淮水开机3000台时,提水l500多万立方米,确保了灌区内24万亩栽秧任务完成;而后汛期又连降大雨袭击、积涝面积不断扩大,永幸河排涝闸进行抢排350个小时,当淮水顶托后永幸河枢纽站向外淮河翻水1.2万台时,累计排水l.8亿立方米,大灾之年创下了凤台水稻单产纪录。
淮河下游江苏省的里下河地区,是历史上闻名的“洪水走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治理开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淮河流域重要的粮、棉高产基地。令世界惊叹的江都水利枢纽,由4座大型电力排灌站组成,这项苏北治淮史上巨大的水利工程,极大地造福于苏北人民,当苏北干旱缺水时,它吞吐浩浩江流,输往里下河地区,灌溉万顷良田,遇到涝的年景,又可以把里下河地区的涝水抽排往长江,大大减轻这个地区的涝灾,实现了旱可灌涝可排。水利建设的成就,使里下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加大洼地治理的步伐,为里下河和苏北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这片低洼的土地带来了增产和丰收的希望。进一步治理后的里下河,必定是阡陌纵横,稻麦飘香。
沿淮各地的不懈努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沿淮低洼地区的面貌,但是由于各地条件的不同,低洼地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其他地区,并且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2010年的春天,水利部批复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这个流域性重要规划的批复,为流域内重点平原洼地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这个规划,治理范围为流域内沿淮、淮北平原、淮南支流、里下河、白马湖和宝应湖、南四湖、邳苍郯新、沿运、分洪道沿线和行蓄洪区等10片重点平原易涝洼地,包括了约59829km2、耕地5505万亩和4319万人口;按照规划到2020年,这些平原洼地的除涝标准将为5~10年一遇。
安徽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大勇告诉记者:该市所辖的阜南、颍上等市县,都在过去长期治理低洼地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正确处理人水关系,趋利避害,科学开发利用湖洼地水土资源,在国家治理重点平原洼地的大好机遇下,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地做好全面规划和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治理步伐,努力降低涝灾损失,实现粮食的不断增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家为改善淮河流域平原洼地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规划统筹安排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的治理。并且通过疏浚河道和新建、加固堤防,新建、重建、扩建和改造排涝泵站,新建和加固涵闸、桥梁,疏浚、开挖排涝干沟等除涝措施以及洪涝灾情评估、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除涝减灾体系。同时针对各洼地工程现状和历年受灾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在2015年前将优先治理标准低、灾情重、灾后社会影响大和问题突出且见效快,能尽早发挥排涝工程效益的低洼易涝地区。
低洼地治理关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治淮建设的不断深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基础保障,全流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淮河流域正成为国家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承担着1/5以上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流域低洼易涝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淮河流域这个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提供增产的广阔前景,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