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华
(大连水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热工基础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及工程流体力学3门课程;以研究热能的利用、转化及传递规律为基本内容,该课程在工科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相应开设了该课程,在大连水产学院的热动专业、轮机专业及机械制造专业也均有开设。对于热动和轮机专业来说,热工课程的基本理论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都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机械制造专业的铸造、焊接中金属融化,热处理中的热现象问题,机械加工过程中热变形的控制问题,润滑油的流动与滑油的数量等问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经过了数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教学上目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作深入探讨和研究。
仅工程热力学部分中涉及的概念包括开口系统、闭口系统、绝热系统和孤立系统;平衡状态与准平衡态;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容积变化功、推动功、流动功、有用功、轴功和技术功;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等等,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物理意义及概念间的区别及联系等,都是需要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工质的热力性质及热力过程、理想循环和实际循环中的概念也为数不少。传热学与流体力学部分涉及的概念有稳态过程、非稳态过程、各种准则数、层流、紊流等等,概念繁多,且容易混淆。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可以得到开口系统和闭口系统、总量表达式和微元表达式、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的演化式等等不少于10个公式;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过程和循环判据、熵方程及孤立系统熵增计算、可用能损失等;理想气体部分涉及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迈耶公式、理想气体状态参数计算公式、理想气体各种过程方程及过程能量计算公式等数十个公式;实际气体的热力学一般关系式的形式更为复杂。在传热学中仅对流换热一章经验公式就数十个,都是用于不同的应用条件,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流体力学的公式就更不用细数,而且公式中涉及的自变量较多。
热工基础课程中涉及到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的,如热力学能、焓、熵、有效辐射、角系数、温度边界层等,都是一些学术名词或数学符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列举出栩栩如生的例子;与之相应的物理意思也不易理解,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更多地要依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学生掌握的效果不容易保证。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渐减少热工基础课程教学课时,由最初的多门课分别上到合成一门课程,由原来的100多学时到现在的72学时,甚至是40学时,这样的课时设置,给完成热工基础课程系统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再按照传统的讲述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很难想象的。
近几年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下滑趋势,对大学生涯没有规划,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受市场影响功利心理严重,认为基础理论课程甚至是大学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没有用,工作中再去学习就可以,致使一部分学生并不想积极努力去获取知识,而是消极被动的应付各种考试。
学生学习的问题,就其实质还是必须要自身努力。目前有一部分学生自身思想态度不端正,认为来到学校混到文凭就可以,每天沉迷于游戏娱乐中。众所周知,学习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只有自身的功夫到了才能获取一定的知识,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使其认识到在大学里学习的重要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讲,必须由学校、院系、班导师和教师多个方面因素联合,才能取得成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热工基础课程是一门经典的技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严谨、概念抽象、公式繁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热工理论和相关专业之间联系不十分清楚,学习兴趣不高,普遍存在对这门课程的误解,认为难学、难懂、难记而且没有用武之地,导致学生学习十分被动,只是为了为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效果较差;教师在授课时,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该门课程在历届考试中及格率较低,教学效果不好。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探索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知识不等于能力。作为大学生培养方向,不仅仅要求其理解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热工现象在生活中和工业领域处处可见,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培养大学生真正的意图,所以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热工改革的重要方向。
针对以上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任何理论均来源于生产生活,是自然现象和人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升华,热工理论也是如此。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引入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了解热工现象就在身边,并且引导其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热工问题,例如可以分析冬季温室大棚的温室效应,为什么高压锅要设置排气阀,电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原理,超音速飞机是如何实现的,结霜、结露、下雾的原因,在相同温度的水中和空气中,人们感觉为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热力现象。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感到热工现象并不是遥不可及,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不同的专业,应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例如针对本院实际,可以有以下方案:
(1)机制方向案例。铸造焊接过程中金属的熔化、凝结传热问题,焊接与凝固过程中工件温度场的预测;机械电子器件中的热设计;机械加工中热变形的控制与预测。
(2)热动和轮机方向案例。汽车、船舶热力发动机原理与设计;制冷空调原理与设计;船舶动力装置的原理,锅炉等动力设备的工作原理;热工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的设计开发,流量计,热线风速仪;管路管网的设计。
在热工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把握各个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重点突出热工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程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有所用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程热力学部分的概念较多,较为抽象,各章之间联系紧密。经过多年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实践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死记硬背,简单地记忆公式和符号,在分析问题时仅仅简单地套用公式而已,这是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大忌。在教学中,一定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实质、基本定律的使用范围及应用条件,真正领会其含义。传热学部分和日常生活、实际生产联系紧密,利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较多。对于这部分内容中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一带而过,只重点讲述其物理意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免去学生看见复杂的公式推导所产生的畏难情绪。对于不同专业,可以精选不同内容进行讲述,与专业无关部分可作删除处理。
例如,在讲解工程热力学部分关于功的概念时,一定要把技术功、容积变化功、有用功、推动功、流动功、轴功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作重点讲解,否则后续课程无法继续。在讲解传热微分方程式时,可以重点对各种形式的方程的物理意义作重点讲解,其推导过程则简要介绍即可。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课程的系统性,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系统性。热工学各门课程直接区别、联系和侧重点,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例如工程热力学部分实际上分为4块内容:
(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课程所依赖的基本定律,是最基础的内容;
(2)基本热力过程。定压过程、定容过程、定温过程、绝热过程,是实际几种典型的热力过程的近似,是实际热力设备热过程分析和计算的基础和依据;
(3)工质的热力性质。水蒸气和理想气体,是热力设备进行能量转换的载体;
(4)各种热机实际过程。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等,都是热力学知识在实际热工设备中的应用。
在讲授新知识时,要强调和前面已讲过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不断的强化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熟悉热工学的研究思路,从全面角度审视问题,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梳理热工学内容。
例如,实际热力设备的热力过程部分,实际上应用是基本热力过程的基本理论。在这一章里,主要是结合具体的实际过程,进行必要的过程简化,得到理论循环,运用已讲的热力过程理论对循环进行分析,找出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热效率的可能措施。在讲解时让学生明白各个章节的侧重点,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章节,又明白了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主要是指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尽管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但是毕竟上课时间有限,还要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分析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根据学过的基础理论,经过严密的证明或理论计算得到有用的结论,充分锻炼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工件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分析热电偶的测温误差等。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程考试来实现,存在评价目标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简单化的缺陷。目前大部分学生临近考试时,做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最终真正掌握的内容并不多。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来解决实际热工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60分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在评价标准方面做改进,督促学生学习。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应以学生现实表现为主进行评价,重过程,重体验,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等;二是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起到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作用。
为了体现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和使用,克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弊端,使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应探讨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成绩考核可以有以下方案:
(1)案例分析大作业成绩。考核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成绩。主要针对热动专业学生,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一柴油机油冷却器,保证每人一题,通过面试答辩来了解学生设计状况,考核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3)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计算能力。
(4)热力学命题论文成绩。给学生较为自由的空间,通过查找资料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学习,考核实践动手能力。
希望能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有助于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讲解热工基础课程,针对目前学生的现状提出改革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与热工界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1]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吴孟余.面向21世纪航海类热工课程改革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1,(4):33-35.
[4]常建民,张璧光.热工理论基础课教学杂谈[J].教学园地,北京林业教育,2003(1):50-51.
[5]教育部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我国高等学校工科热工系列课教学改革的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增刊):2-5.
[6]冯 新,陆小华.以学生为本的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6,(4):30-34.
[7]张国磊,杨龙彬,李晓明.提高《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