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陈 川
2010年对于浙江来说,寻常而难忘。这一年,“早春汛”、梅雨洪水等灾害不期而至。这一年,全省水利系统共同努力,微笑着告别了汛期,展开了又一轮高强度投资的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队伍建设又有了新的起色……
2010年汛期,全省水库、河网预泄预排水量8亿多m3,拦蓄洪水80多亿m3,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作用,“强塘固房”工程作用显现;全省共转移危险区域群众近25万人,解救受洪水围困群众1 674人,成功避免376起1 879名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基本建成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预案体系已发挥了应有作用;“早分析、早部署、早落实”的科学防御体系建设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2010年水利建设投入又一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全年总投资达240亿元,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使水利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提前超额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规划任务。
2010年全省水利系统完成了28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了3年规划完成6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即不到3年共完成75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水库的安全水平。同时,“强塘固房”工程其他项目也顺利推进,2010年全省共加固海塘100 km、堤防159 km、屋顶病危山塘280座。
二是农村水利建设成果累累。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大中小型灌区改造、百万亩喷微灌、杭嘉湖圩区综合整治、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第一、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4 550 km渠道的衬砌改造及相应渠系建筑物配套,建设喷微灌工程8.5万亩(0.57万hm2),新增节水能力9 000万m3,提高粮食、经济作物等农产品生产能力2.3亿kg,改善了150万人的农村饮水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速。浙东引水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0%,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已建成投入试运行,其他配套项目也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各地的重点水利工程亦正抓紧建设并取得重大进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5个项目已全部通过水利部审查。浙江省列入全国规划的23个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已全部开工。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又完成了河道河沟整治4 600 km。完成滩涂围垦16万亩(1.07万hm2),创历史新高,开发治理低丘红壤1.2万亩(0.08万hm2)。农村水电完成更新改造装机5万k W,全年新增装机9万kW。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继续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 km2。
四是水利管理和改革呈现新面貌。浙江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已完成初稿编制工作。水利政策法规体系继续完善,对现行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还配合省人大起草了 《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组织了全省水政专项执法活动,开展了规范水行政处罚裁量权和行政执法责任制修订完善工作。水资源节约、管理和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开展了杭嘉湖、椒江流域的水量分配工作,2010年年底前实现承压地下水全面禁采,供水水库水源保护试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科研成果加快推广应用,国际水利合作迈出新步伐。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的探索创新力度继续加大,大中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逐步落实,小型水库、屋顶山塘等巡查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农民水务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河道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继续加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五是水利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各级水利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密切联系水利实际,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化惩防体系建设。按照“深化作风建设年”和“双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推行网上审批,提高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机关干部和基层干部的双向交流,深入推进水利系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提高机关办事效率。
新一年的钟声又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特别是即将进入新一轮五年计划实施的时候,浙江水利将围绕全省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努力构建完善标准适宜的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配置高效的安全保障供水体系,完善功能达标的生态健康河湖网体系;实施强塘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民生水利工程、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水利支撑能力,为加快推进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