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自汉代以来,中国的治国模式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德教为主;德刑相济。”古代的一些开明统治者把儒家思想用在对人的思想教育中,以引导人们自觉的接受统治者的统治。再对人们的日常管理上倡导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官员进行管理,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老百姓,则注重与民休养生息,不去过多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而通过建立法律制度对反抗者进行惩罚,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把儒、道、法三家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现代企业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基本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的基础。因此将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首先就要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
把国内企业与西方成功企业做一下对比的话,就不难发现重“人治”轻“法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使企业成长具有中小企业效率普遍较高,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家庭矛盾、管理不善等原因而瓦解的特点,如王安电脑和巨人集团等。由此可见,以“人治”为核心的管理,已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才能为企业成长提供空间和支撑,企业得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当“法制化”,“法制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作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对每个人工作职位的权利和义务,对任职资格的能力要求都有明确而详尽的阐述;对个人的工作绩效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奖惩规则也事先设定并广为宣传。这样做的优点有二:首先,组织中的每个人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对个人的物质报酬和职业生涯会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效力。其次,明确的分工,标准化的工作设计,客观的能力评价标准有利于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使员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证企业价值观能有效地深入人心并付诸实践,必须把企业的价值观书面化、系统化、法制化,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
企业可用基本理念和规章制度很快地同化后来员工,使员工步调一致;在“人治”管理条件下,由于“惟亲不惟法”不重视制度建设,要做到这些是力不从心的。另外,“法制化”的规范管理也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即使企业管理者被更换了,企业也可在企业宗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方案下照常运作。
就企业而言,企业建立健全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管理者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制度形成一种威慑力,迫使人们去自觉的遵守。同时,通过对先进者的奖赏(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使人们获得一种守法的动力,从而激励人们认真工作。
道家思想用于管理主要是一种“无为而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有积极的作用。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说管理者的行为要顺应规律。在基本的人事制度确立后,不轻易的变更。让员工在这样的制度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无为”思想人力资源中的运用主要是指管理者运用“无为”思想对员工进行管理。
(1)用“无为”思想对于员工形成一种激励,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员工的工作领域,管理者让其尽力去做,使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很大自主权,管理者只是通过制度对他进行约束,或必要的指导。
2)让员工才华得到充分施展,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运用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员工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人们的能力各不相同,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仅仅靠有伯乐的眼光是不够的,选拔人才通过“赛马” 的方式,让员工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管理者通过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选拔出相应的人才并加以培训,使之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无为”思想还有利于基本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度在制定出来后并不是十分完美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让员工在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暴露基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基本制度的完善。
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天地之性人为贵”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当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突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以人为基点,重视人、关心人、塑造人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这种社会生活中人的异化现象,把实现人的价值、理想作为企业的最大目标。
企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表层的硬文化,即物质文化。第二是中层的中介文化,即经营管理文化,第三是内层的软文化,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基础精神文化是企业核心。企业的物质文化对外表现为企业的吸引力,而精神文化则表现为企业的一种凝聚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周易》中的一句名言。从大自然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得到启示。认为人应当效法自然具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不仅是儒家的传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表现为一种凝聚力,还表现为一种激励方式。
加强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应注意对员工的道德观的教育,重视以道德为导向的人本管理手段。任何一个企业,其管理必须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纪律、制度、规则之上,离开了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科学的管理根本无法实施。科学管理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也有缺点。首先,“法治”只能“治行”而不能“治心”。“法治”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很难教化人们的思想。因此,管理上“宽猛结合,恩威并重”。一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规范,在行动上加以约束;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从思想上灌输引导。两方面相结合,使外在的行动变为内在的承诺,不仅自觉行动,而且主动维护,从而提高人的素质。
对于儒家“中庸之道”历来都有很多的误解,因此很有必要先介绍以下,“中庸”就是“中和”“庸有“和”之意。“和”是指和谐。“中”的意思是无过无不及,即既不过头也不不够,而是恰如其分。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其实讲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和谐。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团队精神强调的是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产生出一种群体的力量。崇尚团队精神业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这种永不褪色的管理方式可以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儒家把中庸之道阐述为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观,即义利观。二是“人和”的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必须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做到“义”“利”的协调。“义”指的是正义、道义。对企业来讲就是指利于企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而所谓的“利”是指物质价值,指个人的名利、财富和地位等。因此,将中庸之道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求管理者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再整体的把握中求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终极目标——义利和一,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思想,虽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但由于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所长。因此,应当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企业必须先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其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需要用法家的“制度”和儒家的“道德”来维护。否则管理就成了放羊。因此,充分运用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思想,不仅要把三种管理思想的精华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给传统的管理思想赋予现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