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德秀 梁宝成 庞文旗 雷天亮 董志明
通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7200)
通榆县是松辽平原察哈尔丘陵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的组成部分,是吉林省鼠疫重点县份之一。几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至1956年以后无人间鼠疫发生、1958年以后无鼠间鼠疫发生的可喜成果,现就通榆县的鼠疫自然疫源性变化情况,做以肤浅认识。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隶属白城市所辖,地处东经122°02′13″~123°30′57″,北纬44°13′57″~45°16′27°。南与长岭县、内蒙古科左中旗相连,东与乾安县、大安县相接,北与洮南市毗邻,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平齐铁路,长白西线公路在境内南北贯通,科铁线公路东西走行。
全县共辖2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733个自然屯、130 839户、总人口367 238人,疫源地面积为8479 586 hm2。
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5.1℃,平均降水量402.7 mm,无霜期134~147 d,结冻层150 cm,海拔高度在140~206 mm之间。
通榆-双辽风沙草原景观,主要为草原、耕地、沙丘、林地、碱斑湿草甸。地貌特点是起伏的平原上面覆盖着绵恒的沙丘群,沙丘群与草甸、蔓岗、低洼地交错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土壤主要以风沙土、黄沙土、草甸土、碱土、盐渍土、淡黑钙土等。植被主要有羊草、糙隐子草、贝加尔针茅、伴有碱蒿、狼尾草、防风、甘草等。灌木有拉条榆,蒙古黄榆,蒙古杏、杨树、万年蒿、兔子毛、旱苇子、杂蒿等[1]。乾安黄土台地景观区,主要生境为沙性平原耕地,碱性草甸耕地,湿地泡沼,人工杨树林地等。特点地势高于风沙草原景观区,地势平坦,碱性草甸,碱性泡沼相间分布,海拔高度在180~200 m。土壤主要有黄沙土、亚沙土、黄粘土、碱土、盐土等,植被主要有杂蒿、旱苇子、羽茅草、羊草、碱草、人工杨树等。
属古北区蒙新亚区,有啮齿动物种群2目,7科、16属、17种,蒙古免、达乌尔黄鼠、巢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小毛足鼠、黑线毛足鼠、草原鼢鼠、麝鼠、布氏田鼠、东方田鼠、长爪沙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食肉目的有沙狐、赤狐、黄鼬、艾鼬、貂、獾等[2]。
通榆县记载蚤类有4科14属27种,人蚤、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印鼠客蚤 、狭板多毛蚤、独狭蚤、短距狭蚤、二齿新蚤、阿巴盖新蚤、盔状新蚤、不常新蚤、羽新蚤、宽圆纤蚤、鼢鼠纤蚤;同源栉眼蚤指名亚种,缓慢细蚤、光亮额蚤、升额蚤波蒂斯亚种,圆指额蚤指名亚种、短跗鬃眼蚤、角尖眼蚤指名亚种、前凹眼蚤、从鬃双蚤 指名亚种、原双蚤田野亚种、凶双蚤、鼢双蚤、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不等单蚤[2]。
1.7.1 人间鼠疫
据吉林省鼠疫流行史记载,人间鼠疫流行于1928年,结束于1956年,这期间断续发生了19年,于142个自然屯中发生162次,其中发生1次124个屯,发生2次的17个屯,发生4次的1个屯,共计发病1 848人,死亡1 509人,病死率达81.7%。
1.7.2 鼠间鼠疫
解放前鼠间鼠疫发生没有记载,据吉林省鼠疫流行史记载,鼠间鼠疫流行于1951~1958年终止。除1957年没有流行外,其余年份均有流行。58个屯中发现疫鼠、疫蚤。其中有31个屯发生人间鼠疫。带菌鼠为黄鼠、褐家鼠、小家鼠。带菌蚤为嗜松江黄鼠蚤,还从 2组硬蜱(未分类)检出鼠疫菌。
自然环境是黄鼠赖以生存的条件,黄鼠数量是发生动物鼠疫的一个主要因素,黄鼠最适生存环境也是动物鼠疫的好发地段。几十年来,大面积疫源地经人类的不断开发、开垦耕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筑路等,使疫源地的生境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程度改变了生物生态条件。破坏了黄鼠的生存环境。几十年的人类采取毒扑杀,对降低黄鼠数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农业上的农药的大量广泛应用,导致黄鼠喜食植被遭到破坏,间接的影响了黄鼠数量的分布。这样就使有鼠面积大大减少,黄鼠数量大幅度降低,始终维持在每公倾0.5只以下,分布类型由过去的片状、岛状的连续性分布变成点状零星分布,使鼠与鼠之间接触机会降低,切断了鼠-蚤-鼠的链环,这也是几十年未发生鼠疫的主要因素之一。
宿主、媒介、病源体是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成员,也是构成鼠疫动物病缺一不可的主要条件,在自然界中需要维持一定数量才能来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宿主动物、媒介蚤数量在鼠疫的发生、流行、保存疫源性是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黄鼠数量与蚤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证实。黄鼠数量下降,蚤指数下降。这就对鼠疫动物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宿主、媒介、病源体这条链锁被切断,即使有鼠疫动物病发生也不会造成大面积、大范围的鼠间鼠疫流行。
通榆县自1947年成立鼠疫防疫队,对当时所发生的人、鼠间鼠疫疫点进行了严格的、大范围的灭鼠、灭蚤,消毒灭菌等综合性措施,发生一处,处理一处,疫点周围5 km范围内基本上达到了无鼠、无洞、无蚤,未有重复发生和对外扩散,把疫情就地消灭,从根本上破坏了鼠疫的自然疫源性。
经过数10年的鼠疫监测和各种自然因素调查,采用血清学、细菌学等方法检验数10万只黄鼠,点区监测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历史疫点,监测范围覆盖全县,未发现1份阳性材料。加之几下年来总人口的不断增加,广大农牧民常年在野外作业。几十年未对人群进行自动和被动免疫,也未发生自然感染现象。这也证明了通榆县疫源地的稳定。
综上所述,说明通榆县鼠疫自然疫源性处于稳定状态。在鼠疫菌长存机制尚未清楚前,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加强重点地块监测,做到警钟长鸣,为彻底根除鼠疫不断积累资料。
[1]张贵,张贵军,张芳等.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2006,21(4):193-196.
[2]李书宝.动物鼠疫流行病学[M].中国地方病防治编辑部-鼠疫系列教材,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