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建东 袁津生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83)
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要先行一步;在教高[2007]2号文件中进一步指出,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首批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信息科学的各分支,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最初的理论和技术应用都是以英语为载体而传播的,也大都是以英语这一语言为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这决定了以Internet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与英文密切相关。通过熟练地掌握计算机领域知识的英文表述以及知识构建的英文思维方式,可以更精确地理解专业术语、核心理论。从这个角度讲,计算机网络课程尤其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形式[1-2]。
在最初承担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任务时,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什么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双语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围绕双语教学要有哪些准备工作及如何开展工作”等。在5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历了逐步探究、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从对“什么是双语教学”的茫然,到逐步探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方法,我们对双语教学的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获得了一些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粗浅体会。
目前,学术界对双语教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根据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以及在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我们发现对双语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其中已取得共识的包括:双语教学仍然属于专业范畴,而非语言学范畴;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用外语上课;英语在双语教学各教学环节中的使用只是一种辅助形式[4-5];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的认知服务,即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明确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并行、交叉等方式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工具,使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前沿问题的相关进展。课程教学的定位包括2个层次:浅层次是使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层次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思维观念、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在本课程领域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并且能够理解跨文化背景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对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是2005—2008年每个学年度的大学3年级第1学期;在2008—2009学年度,新版教学计划将开课学期调整为大学2年级第2学期。要实施双语教学,良好的语言基础是必要的。双语教学不是教英文、学英文,而是英文的运用及培养专业领域的英文思维素养。信管专业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都在90%以上,为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上,在大学3年级第1学期上课的学生明显比在大学2年级第2学期上课的学生要好,原因是大学3年级学生刚刚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有较好的英文基础。
目前,业界认同的双语教学实施方式有以下3种:①使用中文教材、英文讲义,用中文讲解;②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讲义,用中文讲解;③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讲义,用英文讲解。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交叉、灵活地运用这3种方式。我们的实践经验是:教材、课件、习题、课外阅读材料全部使用英文版的,同时对教学难点提供中文参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中英文的比例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以中文为主、辅以必要的英文逐渐过渡到以英文为主、辅以必要的中文解释;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用英文讨论的互动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教学模式[6]角度讲,我们实施的是过渡式、穿插式教学;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适时调整,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知识的英文表述以及知识构建的英文思维方式。
1.教材选择
教材具有引导、控制思维活动的能效,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必然选择。让习惯了中文教材的学生学习优秀的英文教材,可以让学生了解英文环境下知识的加工和组织方式、跨文化背景的学习方式、西方专业教材的思路及其对思维的引导方式。在双语教学中,教材的使用不是简单地进行“英中翻译”,而是要仔细体会原版英文教材的知识讲解方式和思维路线。这一点符合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
英文教材的普遍特点是知识量大,对用惯了中文教材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近千页的“大块头”英文教材会有不适应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英文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的原则是教材的可读性要强并且在国外知名大学广为使用。强调可读性强,是为了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选择国外知名大学广为使用的教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地道的西方教材的指导理念。因此,我们最后选择了James F.Kurose编著的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另外,我们还参照国外大学的授课模式,在开课学期之初就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讲义、参考资料索引、知识结构地图等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分发给学生。
2.课堂教学活动组织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中,强调“教”与“学”并重。一方面,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时用英文,并给出对应的中文翻译;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逐渐锻炼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反问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师生互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每次课后都布置课外阅读材料,并在下一次课上随机点名让学生做英文表述,通过小的压力来刺激、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3.教学资源建设
从知识组织的角度讲,词汇是认知的基础单元,由词汇延伸出概念,由概念构成复杂的语义。如果在对“大块头”英文教材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总被一些专业术语所困扰,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专业术语及英文缩写较多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乃至整个信息类课程的特点。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点,如数据包由上到下的层次封装、频分复用、滑动窗口的工作机制、CSMA/CD的工作原理、IP数据包在路由器中的转发判定、TCP 3次握手、拥塞控制中的尾丢弃及早期随机丢弃等,都较为抽象,即便使用中文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为此,我们事先把每一章节的专业术语都挑出来,构建了一个简化的计算机网络英中专业术语词典,以加速学生的读书进程;同时,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图像、动画等方式替代枯燥的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4.信息资源梳理及加工
互联网上散落着大量知识资源,当今时代知识获取渠道的多维化、立体化特点日趋明显,教材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由于大量信息资源存在分散、不系统、模糊不清、缺乏时效性等问题,所以初学者很难判断知识点的价值和学习脉络。这就需要教师对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课外学习素材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理,从宏观上对知识结构进行整体把握,为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和学习曲线;并在知识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描述知识结构;以及建设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课下学习指导。
5.考核环节改革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上,我们注重过程考核,强调成绩组成的多样化,即平时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课堂测验成绩占20%,随机考勤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同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英文题目占30%左右,在客观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中均有英文题目,并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回答。此外,平时作业不考核正确性,只关注是否独立完成,教师会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容易犯的错误进行课堂讲解;而课堂测验则主要考核正确性;并在作业、测验、考试各环节中,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来解答和表述。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在教师层面:高校教师通常是非师范类的教育背景,所以缺乏的不是专业领域的知识,而是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探索。同时,在语言环节,大多数专业教师都具备熟练的英文“听”“读”“写”能力,但“说”的水平有待提高。如果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都不标准,那么双语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在学生层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同一个教学尺度、同一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教学反馈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学习热情高涨的学生与消极畏惧的学生并存。因此,采取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应对课程教学的变化、克服对双语教学的心理障碍,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③从整体的教学氛围角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课程体系中,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分别只有4门左右,所占比例过小;并且以大学3、4年级开设的专业课为主,所以没有形成较为浓厚的双语教学氛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的延续性。
上述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①针对高校教师本土化的现状,高校应定期对双语教学教师进行英语口语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双语教学交流、研讨会议。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已经针对双语教学教师专门开展了英语口语培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另外,高校还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维、教学观念。②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情况,如果能够进行分级、分类的双语教学,当然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多数高校很难实现。因此,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依靠教师在各教学环节采取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注重课下辅导答疑等措施。③逐步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门次,深化双语教学课程的梯度建设,例如可以尝试将有前后关联的课程群、系列课列为双语教学课程,从而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避免学生到了大学3年级才开始接触双语教学。以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为例,能够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有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等。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教学思路逐渐清晰,历经了5年的实践锤炼。我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还是在教师本人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实施双语教学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教学反馈不断激励我们做出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北京林业大学2007—2008学年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中,笔者所讲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被评为所在学院的第1名;在2008—2009学年,又被评为所在学院的第2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唯有深入思考、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真正挖掘出双语教学的价值。
[1]彭文娟.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43-45.
[2]黄崇岭.双语教学核心概念解析[J].外语学刊,2008(1):137-139.
[3]闭应洲,陶一凤.“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109-112.
[4]张远,贾忠田.“模块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41-144.
[5]杨颖,梁正友,农丝静,等.双语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1-2.
[6]李俊雁.高校双语教学模式评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