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2010-02-12 18:31刘文开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工学双师校企

刘文开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 353000)

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实际,就如何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一、树立校企合作理念,创新工学结合机制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1]。对学生来说,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使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以便顺利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对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培养高技能人才。

总的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各方的多赢。但是,在缺乏机制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只能依靠非制度因素(如校友关系)建立,这导致工学结合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差,合作层面比较低,合作关系也比较脆弱,经受不起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2]。因此,必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纵深发展。

(一)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应当成立由学院领导和行业企业领导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全面统筹和协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教育办公室,对外负责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负责联系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合作项目、牵头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工学结合教育与科研服务、培训鉴定、毕业生就业等工作有机地融合。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教育办公室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设立了林业调查设计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竹类研究所、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10个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并以此为平台,对外开展一系列技术服务和项目对接,实现了校企合作从“一头冷一头热”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根本转变。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而且大大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和稳定就业。

(二)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保障机制

1.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通过修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章程》《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实习指南》,以及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把教师到岗率、学生评教、企业评教作为指导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把学生到岗率、企业评学、教师评学作为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内涵,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2.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绩效分配办法》等措施,强化教师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3.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制定校外实习巡查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职责,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总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教学保障机制。

二、强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因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行业和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和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就无法按照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3];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更无法建立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条件和有效途径是强化校企合作。

(一)校企多方位共建,强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必须与行业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多方位合作。为此,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共建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福建省洋口林场共建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共同承接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研发任务,在互惠共赢中结为利益共同体。

二是校企共建专业。学院与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三明)共建林业技术专业,与莆田秀屿港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共建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等,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学任务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场所校企共同提供的全过程合作。

三是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共建“双向基地”,即企业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学院成为企业职工培训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基地,从而实现了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

四是共建师资队伍和技术服务团队。学院聘请了60多名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同时先后派出30多名专业教师担任企业的工程师、技术顾问等,校企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校企产权联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强化4项功能(设备生产化、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搭建3个平台(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科研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实现1个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以再现真实工作过程、实施真实工作任务、生产真实产品为原则,与行业和企业以产权联结为纽带共同出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实训实习、职工培训、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等多重功能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例如,学院与南平市郊教学林场共建林业综合实训基地,与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共建生物技术实训基地,每年可为全省林农提供1500万株速生优质组培苗。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共赢中结为利益共同体,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学生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一)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

工学结合的关键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学结合模式。多年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坚持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融合校企优势、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例如,林科类和工程类专业,构建了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10个技术服务机构为平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经管类专业,构建了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的“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构建了“工作室+企业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

(二)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载体,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尽量早地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专业社会调研→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对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行动领域和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课程标准→论证和评审”的开发流程和步骤。

为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传统的“先基础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先学历后技能”的课程体系建构模式,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典型岗位等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序化,形成了“工作过程式”“业务流程进阶式”“课证一体式”等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学院按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技术应用、针对性工作任务、针对性技术应用等,并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知识的应用性、技能的完整性、工作的连续性、教学的可行性和内容的前瞻性。在此基础上,以项目为支撑、以任务为驱动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将学生的“学”与“做”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生产任务作为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用生产标准作为学生的学习标准和考核标准,组织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课程考核与技能考核的一致性,使学生学在岗位、教师教在一线,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是保证工学结合顺利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4]。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遵循“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以“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为基本途径,以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3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是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转化科技成果。这既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更是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服务和职业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之路,投资建设了具有教学与经营双重属性的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10个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先后与邵武、漳平、福清等 15个县(市、区)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对外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和项目对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双师型”教师和高技能人才,建成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

(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提高兼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保证。为此,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从3个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树立专兼职教师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学院充分认识到兼职教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产学研结合、调整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争取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优先保证被聘兼职教师所在单位的用人需要,形成校企在人才资源利用上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及激励机制。学院将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其报酬和聘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建立了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岗前培训的制度,从而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的保障

“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除了要依靠常规性的外化督促外,如规定教师必须持有技能证书或专业实践经验的年限要求等;还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转化为教师本人的内在需求。为此,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实施了《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暂行规定》等,囊括了奖励、津贴、补贴、进修、晋升、晋级、荣誉等各种激励措施,使学院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72.8%,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实际,不懈努力,大胆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实现学生、企业、院校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1]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6-17.

[2]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6-18.

[3]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66-68.

[4]李敏,李宏伟,杨长春,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2-14.

猜你喜欢
工学双师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