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钱
(浙江省农业厅 经济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蚕种质资源是可提供遗传育种利用研究的所有材料,包括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突变品种、特性品种及血缘相近的野生种等。浙江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种质资源丰富,在几代育种工作者的努力下,选出了一批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品种,为浙江省蚕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蚕桑产业进步,作出了贡献。蚕种质资源是蚕业生产的宝贵财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并加以整理、开发、利用,既是当前蚕品种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也是今后进一步开发新品种的基础。
浙江省对蚕种质资源的利用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要通过地方品种的收集、选拔、改良和杂交育种。被选拔改良并得到推广的第1个蚕品种是浙2,通过杂交育种育成并得到推广的第1个蚕品种是603[1]。这2个品种都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于20世纪60年代育成,并分别与东34组配成杂交种,于1973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据统计,1974年全省饲养浙2、东34蚁量800 g,生产一代杂交种16 166盒,为该品种最大的推广量;603×东34应用于生产的时间较长,从1973年到1979年,累计饲养蚁量184 774 g,生产一代杂交种达333.85万盒,最多的1974年达到89.8万盒。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浙江省的家蚕育种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先后开展育种工作的有: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学校、浙江省嘉兴地区蚕研所(现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蚕桑研究所)、省农业厅原蚕种场 (现省原蚕种场)等单位。到80年代选育出了一批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如浙农1号×苏12、浙蕾×春晓、薪杭×科明、芳山×星明、蓝天×白云等,并先后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成为全省的主要推广品种,为浙江省蚕桑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由浙江农业大学育成的浙农1号×苏12,从1975年开始在浙江省大面积推广,一直到1992年,17年累计推广1 228万盒,最多的1986年饲养量达到150万盒,占当年全省饲养量的55.7%,与当时的主要推广品种东34×苏12比,盒种增效22元,蚕农增收3 300多万元,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推广一等奖。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浙蕾×春晓,从1985年到2002年累计推广780万盒,还先后推广到湖北、安徽、云南、四川、陕西等省,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得了199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芳山×星·明、薪杭×科明、蓝天×白云等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先后都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薪杭×科明等品种至今还在生产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2008年的繁育数量约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4.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品种结构 (中丝量品种占绝对优势)变化、科研推广体制改革、科技人员新老交替、资源重复利用等原因,浙江省虽然先后育成并获审定通过了新品种10对 (其中多丝量品种4对,中量品种6对)[2],但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比例有限。目前,浙江省的主要应用蚕品种,仍以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的菁松×皓月、秋丰×白玉为主。多丝量蚕品种菁松×皓月,从1981年开始应用,到2008年饲养蚁量仍有26 912 g,生产蚕种38.17万盒,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19.4%;中丝量蚕品种秋丰×白玉,因耐氟性强适应嘉湖蚕区春期饲养,从1988年开始推广并逐渐成为嘉湖全年唯一的主推品种,到2008年饲养蚁量仍达59 659 g,生产蚕种133.2万盒,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67.6%。虽然这两品种在浙江省推广时间已分别长达27和20年,但在全省应用的品种中仍占绝对优势,两者相加占全省总量的87.0%。
1996年浙江省农科院从俄罗斯引进雄蚕品种,开创了一个应用性别控制技术育种的新阶段。目前已育成实用雄蚕品种3对,并逐步开始在生产上应用。2008年达到10万盒,2009年在蚕种繁育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省有8个蚕种生产企业生产,省内自繁的蚕种量占推广量的70% 左右,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繁的目标,彻底改变了依靠省外繁育雄蚕种的局面,对加快雄蚕种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蚕新品种是蚕桑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广优良新品种是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据初步统计,从1949年到2008年,浙江省在生产上使用1万盒以上的蚕品种有50对;从1968年到2008年推广量连续5年超过20万盒的品种有14对,其中多丝量品种5对,中丝量品种9对。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6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5次品种更新[1]。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10多年间,主要推广蚕品种停留在菁松×皓月、秋丰×白玉上。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育成10来个品种,但真正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并不多。品种单一、使用时间长,已成为当前蚕品种推广中的突出问题。
为什么新育成这么多蚕品种,没有1对成为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品种。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有3条。一是菁松×皓月、秋丰×白玉两品种,分别达到了当今我国多丝量、中丝量蚕品种的最高水平,超越比较困难,且两品种性状一直较为稳定。据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菁松×皓月在1992-2008年中有12期作为多丝量新品种比较的对照种,其主要项目的成绩为万蚕产茧量18.94~21.50 kg,万蚕茧层量4.395~5.292 kg,一茧丝长1 198~1 405 m,解舒丝长806.7~1 150 m,鲜茧出丝率17.69%~19.56%;秋丰×白玉在1986-2008年中有17期作为中丝量新品种比较的对照种,其主要项目的成绩为万蚕产茧量15.70~21.38 kg,万蚕茧层量3.344~4.578 kg,一茧丝长1 017~1 197 m,解舒丝长811~1 031 m,鲜茧出丝率14.14%~17.74%。为了寻找适合浙江饲养环境与茧质要求的新蚕品种,引进了多对品种,经比较试验,但综合性状都没有优于该两品种的。二是选育材料相近,蚕新品种特色不明显。在新育成的常规品种中,大部分育种材料比较相近或相似,如多丝量新蚕品种,几乎都含有秋丰血统,春华的原始亲本为秋丰·芳华,明丰的原始亲本为学11·C8405、秋丰,华秋的原始亲本为华峰·秋丰;中丝量新蚕品种也相似,大多含有白玉血统。甚至雄蚕品种,也大多与秋丰、白玉有关。由于育种材料来源十分相近,在审定通过时,大部分蚕新品种只达“合格”或基本“合格”水平。三是受科研、推广体制机制的制约。主要是社会分配机制发生了变化,科研体制上追求短期效益,导致育种力量削弱,育种素材减少;推广部门因新品种特点不明显,为减少麻烦降低风险,宁可使用老品种;对新品种育、繁、推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也是影响蚕新品种推广的重要因素。
蚕种质资源的留存需要每年至少继代繁育1次,否则就会绝种;而大量的资源只是育种的素材,工作量大,花费多,基本没有效益。保存者没有专项经费,仅靠品种选育课题组“顺带”保护,各育种单位也只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来保留,更无力广泛收集新资源。同时,各育种单位的资源,缺乏相互交流与共享,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建议积极实施以建立“一库五点”为主要内容的 《浙江省蚕种质资源规划》,整合优化浙江蚕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力量,加快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2006年浙江省农业厅开展了种植业、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规划的制订工作,2007年制订了《浙江省蚕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又好又快地建设浙江现代农业的要求,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实行保护与利用、开发与创新、繁育与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建成1个省级蚕种质资源库,完善蚕种质资源信息系统;5个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研究开发蚕新品种4对以上;4个蚕种性保持及繁育基地,年繁育主要推广蚕品种的原种4万盒以上;5~6个省蚕新品种共同试验 (鉴定)实验室,为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顺利开展创造条件。2008年浙江省农业厅对蚕种质资源保护安排了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为了摸清现有种质资源,浙江省农业厅于2009年组织各育种单位开展了资源普查。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蚕种质资源809份 (含重复资源),其中育成品种63份,遗传育种材料495份,特殊品种251份,分存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原蚕种场、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桐乡市蚕业公司等5个育种单位。在摸清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初步开展了资源整理工作,2009年在5个点对本单位所存资源,按统一规范进行饲养,调查每份资源的71个性状,并保存了每份资源的卵、幼虫、茧、蛹、蛾5种形态的数码照片。
按照 《规划》要求,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库五点”,即在浙江省农科院建立浙江省省级蚕种质资源库,考虑到蚕种质资源的安全性及现有资源的实际,分别在省农科院、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省原蚕种场、浙江大学、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设立5个种质资源保护点,逐步构建统一管理、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加强对已有资源疏理,对各点重复的资源根据需要,提高实用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进行性状描述、汇编;创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整合育种资源和力量,推进新品种选育。品种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蚕桑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育种是蚕业科研永恒的课题。要保持蚕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强蚕品种选育;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必须加强育种人才培养。为此,应从体制、财力上加强育种的基础工作。同时,要鼓励和支持蚕种生产经营单位、蚕桑专业合作社和丝绸企业参与品种选育。
目前,浙江省除省农科院、浙江大学是传统的育种单位外,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蚕桑研究所以来,也成为主要的育种基地。近年来,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省原蚕种场从国内外收集、保存了一批蚕种质新的资源,不仅为浙江省蚕种质资源增添了新的材料,也是浙江省蚕品种选育的新生力量。要通过省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省级种质资源库的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创建,全省育种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新品种选育步伐。
明确品种选育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嘉湖蚕区发生大面积氟化物污染以来,浙江省逐步演变成了以中丝量蚕品种为主、多丝量蚕品种为辅的品种推广格局。近年来,嘉湖蚕区饲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春期,氟化物污染已大为减少。防止农药中毒,适应省力粗放养蚕,部分蚕区全年饲养多丝量品种,这些都是蚕新品种选育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蚕品种选育应在坚持优质的前提下,仍以强健、好养为主要方向。同时,为适应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多用途蚕新品种的开发。
统一思想,制订规划,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要缓解生产上对蚕品种更新的迫切要求与新品种推广不快的矛盾,首先要统一育种者、繁育者、推广者的思想认识,明确重点推广的蚕新品种与目标,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品种结构;其次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快蚕品种的更新换代。
[1] 王丕承.浙江推广蚕品种的演变 [J].蚕桑通报,2006,37(3):1-6.
[2] 周金钱.浙江省蚕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初步构想[J].中国蚕业,2008,29(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