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林 禹 萌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又称为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病等,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髋关节病变,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病变可累及整个镜关节,导致关节软骨破坏、股骨头坏死、塌陷性改变,从而引起镜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功能丧失。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非手术疗法、姑息性手术治疗及人工关节置换术[1]。介入治疗即是基于非手术疗法而开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针对股骨头坏死的原因通过介入治疗,即局部高浓度注射溶栓、解痉、扩血管等药物,促进股骨头静脉回流,增加血运,降低骨内压,其疗效比较确切。本研究采用介入方法即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旋股内外侧动脉直接给药,治疗成人ANFH 30例,以此探讨成人ANFH的影像诊断、临床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正常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0~68岁,其中20~29岁 5例,30~50岁 12例,51~78岁 13例。 均 经 X 线 平 片、DSA、MRI或CT检查确诊。本正常组均排除外伤、胶原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排除服用激素史。股骨头无菌坏死25例,男18例,女7例。发病年龄20~65岁,平均40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7d~3年,平均6个月。18例有服激素史,8例有髋关节外伤史(不包括股骨颈骨折),5例有嗜酒史,其他疾病4例。单侧发病24例,双侧发病6例,共32个股骨头。临床主要表现:跛行23例,髋关节疼痛21例,且多为持续性,活动后加重,肢体功能障碍18例。查体:髋关节压痛及叩击痛17例,10例“4”字试验阳性,病程30d~5年。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出现患侧髓关节全方位活动受限、肢缩短、肌肉萎缩,出现破行,甚至行走困难,丧失劳动力。
经患者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将4F/5FCobra导管超选至对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用碘海醇行DSA血管造影,了解患侧股骨头供血情况及供血动脉阻塞程度,超选择性将导管插至靶血管内,然后缓慢注入0.9%NS 150mL+尿激酶40万U,654-2 20mg,复方丹参30mL,婴粟碱注射液20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行溶栓、扩血管、抗凝等治疗。每次介入治疗后,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液20mL用药1周。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D2、钙剂等药物以加强疗效。所有患者均进行过1~3次介入治疗。
病情程度评定从跛行、疼痛、功能及影像变化、血管变化5个方面进行评定(15)分:①跛行指数(3分):无跛行3分;略破行2分;跛行较明显1分;严重跋行0分。②疼痛指数(3分):疼痛的缓解和改善是病例最有效的反应,治疗后1~4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疼痛情况分级(3分):无疼痛症状为3分;日常活动后疼痛2分;行走后疼痛为1分;疼痛为0分。③功能变化(3分):各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临床Ⅰ、Ⅱ期者更为明显,髋关节的运动包括屈曲、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环转运动。其中前6种运动度数的总和为260°~320°,如<260°为运动受限。按照度数改变髋关节运动功能分为4度,≥190°为Ⅰ度,评分3分,≥160°为Ⅱ度,评分2分,≥130°为Ⅲ度,评分1分,130°以下为Ⅳ度,评分0分。按上述标准,股骨头治疗后功能不同程度恢复。④影像变化(3分):经治疗3~24个月后,X线复查发现,78.4%以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密度发生改变,节裂死骨的边缘或中心吸收、变小,股骨头形态逐渐变得圆滑、规整。其线影像的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基本相符[2]。
据此将X线片股骨头变化评价标准如下:坏死区明显缩小,股骨头密度与高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头臼关系好,同心作用好3分;股骨头弧度尚好,轻度扁平,坏死区略缩小,同心作用稍差2分;股骨头弧度差,扁平,同心作用差或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为1分股骨头弧度消失,严重扁平或呈双角畸形或坏死区扩大,同心作用消失0分。
消失18例,明显减轻10例,减轻1例,无变化1例。
经1个疗程综合治疗后,线血管造影对比显示患髋股骨头血管分支和吻合支明显增多,相头颈区血管数目及密度变化,出现狭窄闭塞血管的再通或明显出现侧支血管,使头颈区血明显增粗、增多、延长。X线片可见股骨头骨质明显修复,通过减影摄片及内置血管自动分析程序测量,治疗后的血流量增加20%~110%。有以上改变者28例,占93.33%;无变化1例,占0.03%。由此可以证明,介入疗法对于改善股骨头供血是有效的,患镜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改善与血管造影结果基本一致。
参照Ficat对ANFH平片诊断标准分期:Ⅰ期:平片正常或轻微改变(如骨小梁模糊);Ⅱ期,股针头轮廓正常,平片显示囊变、骨硬化;Ⅲ期:软骨下骨塌陷或股骨头变扁;Ⅳ期:关节间隙变窄,继发性髋关节炎改变。治疗前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6、8、5、1例。治疗后经12~18个月的随访观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3、4、3、0例。其中16升级例,有明显新生骨26例,骨质无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改善10例,总有效率94.48%。
ANFH的发病机制: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突然阻断而导致的缺血。非创伤性ANFH的原因很多且十分复杂,其相关因素有:①激素治疗后;②酗酒;③镰刀细胞病;④高雪病;⑤气压障碍病;⑥妊娠;⑦放射线照射;⑧胶原血管病;⑨肾移植和化疗;⑩慢性胰腺炎和痛风等。据日本大规模流病学统计[3],约90%的患者与激素后及酗酒有关。个别病例不伴有上述危险因素称之为特发性ANFH。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ANFH,其组织学及病理学改变均相似。最终结果都是股骨头供血减少,引起骨细胞骨髓细胞坏死。骨缺血性坏死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以细胞坏死为特征的骨死亡阶段。②以血管再生、骨再生和骨小梁吸收为特征的修复阶段。骨死亡阶段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X线平片所见改变为修复阶段。本组治疗的30例ANFH患者,27例症状明显改善均属Ⅰ、Ⅱ期,只有2例属Ⅲ期,而3例症状有所改善者均属Ⅲ期和Ⅳ期。由此可见,介入溶栓治疗ANFH的临床结果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4]。由于Ⅰ、Ⅱ期病变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患髋功能恢复均能达到优良,Ⅲ期病变为中晚期交界,治疗后50%左右可达到优良。X线片随访见骨质密度增高,死骨区有新生骨长入。Ⅳ期病变出现髓关节变性,股骨头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无任何恢复。总结影响疗效的因素有:①病程长短:病程越短,病变区骨破坏相对越轻,疗效越好病程越长,疗效越差。因此我们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提高疗效。②年龄:青少年的骨代谢旺盛,治疗效果较老年人好。③外伤、激素、酗酒造成的ANFH治疗效果较好,而由类风湿造成的坏死效果较差。④术后功能锻炼:术后24h内应严格限制患肢活动,以免局部出血,形成血肿。研究表明[5],24h后不负重功能锻炼,对提高疗效是至关重要的。⑤特殊生理时期:如怀孕期或哺乳期妇女疗效较差。
总之,在介入治疗前掌握患者的影像诊断分期尤为重要。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血管溶栓已成为治疗ANFH的常规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药物浓度高、直接达到溶解血栓、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阻止骨坏死的发展、促进新骨形成的目的、血管再通率高、临床症状减轻明显、近远期疗效显著等,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1]蒋高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392-393.
[2]崔海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及CT诊断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8(8):830.
[3]张孟增,刘沧君,谢庆凡,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120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69.
[4]景传生.带旋髂深血管蒂骼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6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80.
[5]张迪华,杨辉芳,杨升文.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2,4(7):7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