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梅,王瑞海,陈 琳,刘治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方证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在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刘丽梅,王瑞海,陈 琳,刘治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方证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证候动物模型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目前中医药领域中正在积极探索的中医药科研方法和临床诊疗模式。笔者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 K I)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近 10年的文献,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方证对应等为关键词检索,筛选出相关文章,对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有益于中医药基础研究。
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有 40多年的历史,从病因角度可分为两大类:中医传统病因造模和西医疾病造模[1]。在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上,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至今中医动物模型已涉及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20余种证型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各种检测指标等,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2、3]。虽然证的模型曾为中医的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中医病因模型由于不确定和非特异性因素较多、造模条件不易控制、造模因素去除后可恢复、与临床实际的结合较差,因而影响了这类模型在疾病病理研究中的应用。西医疾病模型只有西医的疾病及相关症状,没有将疾病与中医证候相联系,最主要的问题是采用单纯的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研究难以体现中医药的理论特色,这两类模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3]。“证”是对疾病过程动态描述后获得的总的认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点。“证”的概念过于宽泛,一个证通常包括多种病,证的层次越一般,包括的病种就越多。因此,指望制造一种代表多种疾病的证的动物模型是不可能的,需要具体的病种作为载体[3、4]。
复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则可能成为解决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可结合现有的单因素“病”制备动物模型,再迭加其他与中医病因、病机相关因素制备复合“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动物实验时做到“病证结合、方证相应”[4]。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使很多“证”的不确定因素由于“病”的限制变得更加清晰,更符合临床实际,更能精确地阐明中医证候的本质[5]。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由于融合了中医证候模型和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两方面共同的因素和特点,使模型动物同时具有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理论上讲,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中药药效作用情况。而在动物模型的研制上,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如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肾阴虚型高血压动物模型、血瘀型子宫肌瘤动物模型等,都是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的结合。这些模型运用于中药非临床有效性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单纯用中医证候模型或现代医学病理模型进行评价中药药效的不足[6]。
现在常用的病证结合模型有 3种:①先造疾病模型再施以中医病因造成中医相应的证候;②先施以中医病因造成中医相应的证候再造疾病模型,这两种模型的共同特点是疾病模型再加上中医病因造模;③在动物疾病与人类疾病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和解剖结构基础上,直接采用符合临床实际的西医疾病模型,不再另外施加任何中医病因,对该种模型首先进行疾病的诊断,再直接动态观察疾病模型在发生、发展和转归中中医证候的演变[1]。
利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开展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目前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且在心脏病、高血压、脑出血、血管内皮功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证结合模型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其他病证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将中西医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规范的、成熟的、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引入中医动物模型研究,可以成为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建立和评价的基本思路。王硕仁等报道,实验研究的心气虚、心阳虚血瘀病证模型是移植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大鼠的现代实验医学成熟的制作模型。采集四诊信息并结合八纲辨证,运用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和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进行脏腑气血虚实辨证,将其定性的问诊内容替代以同等意义的定量测试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疾病中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形似)和病理(神同)是可以通过大鼠模型大部分再现和模拟的,同时人类心气虚证和向心阳虚证发展的某些躯体类证候表观也能通过大鼠心肌梗死、心衰疾病模型模拟出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病证动物模型[7]。
许文玉等报道,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即动物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起始部远端放置A m e r o i d缩窄环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血中 T X B2、6-K-P G F1α、T N F-α浓度和心功能等指标与假手术组相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T X B2与E D V呈负相关,与 T N F-α呈正相关,T N F-α表达水平与 E D V、E S V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的恶化,其表达量增高。说明血小板的激活程度与心功能有关,心功能越差,血小板的活性越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越大,尤其易造成微血栓[8],提示血小板的激活指标可以作为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指标之一。
在中医药研究中,脑出血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有胶原酶诱导法、脑内注血法、自发性脑出血大鼠法、明矾溶液脑内注射法、病证结合法。贾真等对这些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做评价。指出在西医病理型脑出血动物模型所造成的“病”的基础上,从本病多种致病因素及本病多种病证之间相互转化的角度入手,建立某种“证”的模型,并从血肿的大小、神经体征的缺失评分及中医所特有的舌象、脉象等角度进行评价,设计一种符合中医临床脑出血动物模型[9]。孙景波等用脑内注射胶原酶配合大鼠自体粪便灌胃的方法,复制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大鼠模型,结果表明通腑醒神胶囊治疗组大鼠神经体征和粪便干结、烦躁、鼻分泌物多、喉中痰鸣等痰热腑实证表现明显减轻,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痰热腑实证模型组和单纯脑出血模型组(P均 <0.01)。该实验反证了该病证结合模型的可行性[10]。
在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中,郑春叶等报道从疾病、病因、病机、证候等角度出发,采用多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中药药物所致阳热并腑实、病因病机模拟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进行复制,并从行为学、证候相关指标、微观指标以及针对阳类证治疗等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该实验采用的制模方法比较符合中医阳类证病因病机理论,模型的形成过程也与临床出血性中风病阳类证发生、发展过程接近,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加之痰热腑实,导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脉外;组织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均表明,该模型具有人类高血压脑出血阳类证的基本特征。该模型的评价从病因入手进行正论,从临床症状本身进行本证,从客观指标进行佐证,中药治疗进行反证。但是对于眩晕、头痛、烦躁、口苦等主观感受症状,目前仍缺乏理想的评价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索[11]。
S H R是国际公认的原发性高血压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既往研究结果表明,S H R的症状、体征、组织学、病理学及生化指标等,都随周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屈会化等报道,根据 S H R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文献、临床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标准、中医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研究文献、参照临床证候观察量表设计标准,在初步确定了 S H R证候属性观察指标后,将临床定性的问诊内容,尽可能代以定量或半定量的同等意义的观察和测试指标,即将高血压临床中所表现的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心悸、便秘、尿赤、舌象等四诊信息,转化为一般行为、旋转耐受时间、痛阈、易激惹程度、饮水量、饮食量、大小便状况、毛发色泽、毛发生长速度、体温、体重、舌象、眼球突出度、眼结膜色度、血压、心率等宏观表征和行为学指标的观察,并建立了相应的观察和测定方法以及操作规范。采用上述方法,针对早期 S H R的证候属性进行了初步的宏观表征及行为学研究。综合辨析所得到的信息,该模型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炎证的诊断。S H R早期阶段(14~18周龄)的中医证候属性类似人类高血压肝火上炎证[12]。
在建立络气郁滞-内皮功能障碍病证结合大鼠动物模型中,吴相春等报道以束缚即刻即可引起血清 H c y增高、N O降低为切入点,将慢性束缚应激与高蛋氨酸饮食结合起来,立足于发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效应,并结合相关疾病(内皮功能障碍)和相关证(络气郁滞)的现代认识,所建立的络气郁滞内皮功能障碍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基本符合中医络病理论。根据中医以方测证的理论,应用传统中药对病证结合复合模型进行治疗,同时根据辨证论治的理论,以摄食量、体重、1%蔗糖水摄取量、尾悬挂试验、CORT、5-HT、ET、NO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其疗效进行观察,这样一方面可以确定证候模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确定疾病的状况。结果表明,本病证结合复合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该制作方法简单,评价指标客观,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13]。
在建立络气虚滞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梁俊清等报道以络气虚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资料为背景,结合“饥则损气”、“劳则气耗”的中医病机理论,首先以高蛋氨酸饮食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为病理基础模型,采用“基础进食 +强迫负重游泳”的方法诱发气虚证候,所建模型表现出的精神萎靡、眼睑下垂、反应迟钝、体质量下降等一般状况与临床患者络气虚滞证候特征基本吻合,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较 H C Y组进一步加重。另外,以方测证,应用单味益气、益气活血配伍、通络复方 3种通络方药对所建模型进行干预,使上述证候及血管内皮病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所建立的络气虚滞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基本反映了该类患者的病理及证候特点,提示所建立的络气虚滞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模型是成功的。由于此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目前的研究技术手段,在所建动物模型身上只检测到该类患者的部分证候,却未反映出该类患者的其他或特异性证候表现。因此,尚需更多的实验进一步探讨该模型所表现出的证候与临床患者证候的一致性[14]。
冉青珍等报道,模拟女性“肾虚血瘀”的中医病因病机,与传统的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相结合,建立病证结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具体模型有:①“堕胎伤肾”致“肾虚血瘀”模型;②“产褥期劳倦”致“血瘀”模型;③“产褥期受寒 ”致“产后留瘀 ”模型;④“产褥期气滞”致 “产后留瘀”模型;⑤子宫内膜异位症“自体移植法”疾病模型;⑥疾病模型。对于以上模型,用中医实验动物证候学指标与理化检验指标共同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代表性,并与单纯的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相比较。结果表明,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既能反映肾虚血瘀的中医证候基本特点,又与现代医学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疾病的特点相一致。该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可代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进行妊娠功能方面的中医药研究[15]。
综上所述,病证结合的方法是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一个发展方向。制作模型时,从疾病、病因、病机、证候等角度出发,采用多因素进行复制,病因的选择既要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又要结合临床实际,使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理论及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从病因、临床症状、客观指标、方药治疗等几方面进行论证,建立基于临床成熟和规范的辨证标准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应用病证结合原则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刚刚起步,成熟的模型建立要根据不同疾病、证候特点不断完善,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修正的过程,并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地为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1]赵明镜,吴爱明,王硕仁.心衰心气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06-311.
[2]衷敬柏,王阶.血瘀证与内皮细胞、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及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5):8-9.
[3]苗明三,张玉林,杨保新.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95-96.
[4]郭丽丽,王阶.论中药复方药效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7):851-853.
[5]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发展取向与方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5.
[6]张晓东,潘国凤.病证结合模式评价中药临床前有效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0:161-163.
[7]王硕仁,赵明镜,王振涛,等.建立心肌梗死心气虚血瘀证和心阳虚血瘀证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245-254.
[8]许文玉,王伟,刘蕾,等.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T X B2、6-K-P G F1α与心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1):62-64.
[9]贾真,郑春叶,卢明,黄燕.中医药研究中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应用现状[J].辽宁中医杂志,2008 35(1):155-157.
[10]孙景波,华荣,黄培新,等.通腑醒神胶囊对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6):341-343.
[11]郑春叶,黄燕,贾真.一种出血中风阳类证大鼠模型的初建与评价[J].中成药,2008,30(6):822-826.
[12]屈会化,赵琰,曲荣波,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早期中医证候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5):446-448.
[13]吴相春,吴以岭,贾振华,等.络气郁滞内皮功能障碍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30-33.
[14]梁俊清,孙士然,吴以岭,等.络气虚滞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病证结合动物模的建立及通络方药干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52-57.
[15]冉青珍,陈万群.肾虚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30-132.
R 226
D
1006-3250(2010)01-0088-03
2009-07-09
刘丽梅 (1965-),女,黑龙江人,副研究员,医学学士,从事中药研究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