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杰,王立忠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病机相同是“异病同治”的前提,病证结合是“异病同治”的关键。王立忠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随王老师学习,口传心授,悉心指导,受益匪浅。王师在治疗疑难杂症时,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使我对“异病同治”的认识更加深入。现将根据“异病同治”之理结合临床验案,对水肿、老年性尿失禁、带下、乳糜尿等病证应用的体会分述如下。
林某某,女,66岁,河南新郑人。以双下肢浮肿1年余为主诉,于2010年2月26日就诊。患者一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面部肿胀,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午后较甚,伴腰膝酸软、四肢倦怠、便溏。至医院检查尿、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指标正常,服用利尿剂后,水肿可消,停药后如故。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查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辨证属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治以健脾益肾、利水消肿之法。方药如下:太子参12g,炒白术12g,生黄芪25g,防己 10g,茯苓皮 30g,生白芍 15g,丹皮 10g,生山药 30g,薏苡仁 30g,怀牛膝 12g,山萸肉 18g,泽泻15g,赤小豆 30g,炒车前子(包煎)10g,冬瓜皮 30g,陈皮6g,炙甘草8g,大枣5枚。复诊,服上方7剂,水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嘱其继服7剂,随访诸证消失。
按:临床上脾肾亏虚水肿较为常见,此类水肿运用健脾补肾法治疗,收效满意。方中参、术、芪、山药健脾益气;又山药合怀牛膝、山萸肉补益肝肾,共为君药;防己、茯苓皮、薏苡仁、泽泻、赤小豆、车前子、冬瓜皮健脾化湿、利水消肿,共为臣药;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丹皮活血利水,《名医别录》谓之“下水”;《本草纲目》曰其“通小便血滞”;陈皮健脾燥湿,理气和中,一则水液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二则与补剂同用使补而不滞,与白芍、丹皮共为佐药;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脾肾得健,则水液运行正常,故肿消愈矣。
张某某,男,72岁,郑州市人。因小便失禁2年多,于2010年3月18日就诊。患者2年来出现小便不禁,谈笑或咳嗽易发,活动时为甚,小便清长,夜尿频,时有遗尿,症状逐渐加重,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曾多次查血、尿常规无异常。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属脾肾亏虚,下元不固。治法:健脾益肾,缩尿止遗。方药:党参12g,黄芪 20g,山药 30g,升麻 5g,熟地 12g,山萸肉 18g,五味子 8g,金樱子 10g,覆盆子 10g,益智仁 10g,乌药10g,桑螵蛸12g,炙甘草6g。复诊服上方10剂,尿失禁次数减少,大便正常,纳食增加。继服10剂,尿失禁症状基本消失,体健纳增。
按:老年性尿失禁多因年老体衰、中气下陷、肾气虚衰、固摄无权、膀胱失约而致。方中党参、黄芪、山药益气健脾,熟地补肾填精,益智仁、山萸肉、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五味子益肾固精、缩尿止遗,乌药温肾散寒,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脾气得健,肾气得固,遗尿自止,故投之而愈。
宋某某,女,32岁,河南密县人。因带下量多、少腹坠胀1个月于2010年2月5日就诊。1个月前出现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白黏稠,如涕状,伴少腹坠胀、倦怠乏力、腰脊酸冷、纳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便溏。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给予抗菌消炎类药物应用,效不明显。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属脾肾亏虚、湿浊下注,治法:健脾益肾,化湿止带。方药:党参12g,柴胡10g,苍白术各10g,生山药 30g,芡实 30g,鹿角霜 10g,菟丝子 30g,炒车前子(包煎)10g,生龙牡各20g,甘草6g。复诊服上方7剂,诸症大减,嘱其继服7剂,随访病愈。
按:带下病因湿邪影响任、带二脉,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是指外感湿热(毒),内湿是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方中党参、白术、山药、鹿角霜、菟丝子益气健脾,补肾益精为君,白术合苍术并能燥湿,山药合芡实并有固肾止带;车前子清热利湿,令湿浊从小便分利,共为臣药,止带而不留湿,利湿而不伤正。生龙牡收敛固涩;柴胡升阳,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共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是为使药。诸药合用,脾健肾固,阳升湿化,则带下自止。
刘某某,男,42岁,开封杞县人。因小便混浊、白如泔浆3年,于2009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3年前出现小便混浊如白浆、少腹坠胀、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最近因工作繁忙病情加重,伴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细而滑,查尿乳糜试验阳性。辨证属脾肾亏虚、下元不固,治宜健脾益肾、固摄下元、清热利湿。具体方药如下:党参 12g,黄芪 20g,白术 12g,茯苓 15g,生山药 30g,芡实30g,石莲子20g,炒车前子10g,生薏苡仁30g,生龙牡各20g,甘草6g。连服20剂后,尿液转为正常,随访未复发。
按:乳糜尿其特征为小便混浊如乳汁,或似泔水、豆浆故名。从中医学来讲,王师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脾肾二脏有密切关系。脾为生化之源,肾为藏精之所。脾虚则运化无权,肾亏则封藏失司,而致精微下泄,清浊不分,下趋膀胱,故小便混浊,如乳汁或如脂膏。所以在辨证上,乳糜尿早期湿热为多,病久脾肾亏虚。《丹溪心法》云:“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凝如膏糊。”《医学心悟》曰:“浊之因有两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肾气虚,补肾之中必兼利水。盖肾经有二窍,溺窍开则精窍闭也。湿热者,导湿之中必兼理脾,盖土旺则能胜湿,且土坚凝则水自澄清也。”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山药、芡实、石莲子健脾益肾、固涩脂液、补涩兼施,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除湿,炒车前子清热利湿,生龙牡收敛固涩,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脾健肾固,清浊分,湿热去,脂液重归其道。
“异病同治”是与“同病异治”相对的一种治则,二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且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治则指导临床,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若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