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淑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漏肩风(omalgia)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由于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常称为“漏肩风”;因本病多发于 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1]。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西医学认为本病是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与肩部受凉、慢性劳损、外伤等有关。早期单侧肩部酸痛,偶见两侧同时受累。其痛可向颈部和上臂放射,或呈弥散性疼痛。静止痛为本病的特征,表现为日轻夜重,晚间常可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由于疼痛,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局部按压出现广泛性压痛。后期病变组织产生粘连,功能障碍加重,而疼痛程度减轻。因此,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1]。
本病多因气血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痛[2]。
①多由慢性损伤、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②多发年龄在 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且多为慢性发病;③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法[1]:通经活血,祛风止痛。以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1]: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阿是穴。
针前准备:(1)用具:①锋勾针;②探针;③笔;④碘伏棉球;⑤75%的酒精棉球;⑥2%的利多卡因。(2)定位:①将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4穴准确定位后用笔标记;②用探针在肩关节周围寻找压痛点,取其中 3~5个疼痛明显点用笔逐一标记。(3)消毒:①针刺部位:严格消毒,先用碘伏棉球擦拭 2遍,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脱碘 2~3遍;②针具:将锋勾针针头在微型酒精灯上烧灼 1 min消毒或在 75%的酒精中(或其他消毒液)浸泡 30 min。(4)局部麻醉:在标记出的各点处分别注射 1~2 ml 2%的利多卡因。
持针法:右手拇、食、中 3指持捏针柄,中指置于针身下部,微露针头。
施针方法:施针方法分以下 4个步骤:①用左手的拇、食指在选定的穴位或刺激部位的周围稍加按压以舒张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皮下相应深度,然后倾斜针体,与皮肤约呈 60°角;②随后提动针柄进行勾割,先纵向提动针柄,进行勾割(一般勾割 3~4次),然后横向提动针柄,进行勾割(一般勾割 3~4次),此时可听到割断皮下肌纤维的吱吱声;③勾割完毕,将针体恢复到原来的角度,按进针方向退出针尖;④出针后立即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赵某某,男,65岁,干部。2009年 3月 20日就诊。自诉:右肩臂疼痛,不能活动已 4、5个月。经封闭、按摩、电疗、服药未见好转。检查:右肩臂不能前后伸展,平举局部疼痛,无红肿。诊断:漏肩风。治疗经过: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均取患侧,锋勾针勾割。术后活动如常人,1次而愈。至今再无复发。
锋勾针治疗漏肩风可同时产生两种功能和作用:一是有刺激肌肉、放瘀血的功能,具有刺血的治疗作用;二是可割断皮下粘连的肌纤维及脂肪,具有割治的治疗作用。
[1]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8-209
[2] 师怀堂.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1-442
[3] 尹远平,郝学君.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