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梅,蒋春燕,罗娇,王凤英
汶川地震幸存者在渡过了惊吓期[1]后,如何继续帮助他们渡过恢复期和康复期?我们采用了分年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7月~2008年12月,本科收治90例四川地震灾区康复住院患者,男性47例,女性43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4组:儿童组(1~11岁)8例,青少年组(12~28岁)13例,中年组(29~60岁)44例,老年组(61岁以上)25例。
1.2 基础护理 要求康复护理人员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理论及技能好,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学习心理护理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以提高相关专业知识,重点学习如何观察患者的反映和沟通技巧。
1.3 心理护理
1.3.1 儿童组 在家长的配合下,帮助儿童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要求患儿的父母给予心理支持,父母首先要学会乐观,因为父母的紧张和焦虑将严重影响儿童的情绪。针对每个患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利用孩子善于模仿,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点,在患儿中树立“榜样”,并用图片、书籍等给予展示讲解,促进他们恢复自信、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每天将病房儿童集中在一起游戏,办板报,举办手工、乐器、唱歌班、体育等活动。注重消除儿童依赖心理,从实际出发,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自理能力。针对个别患儿如夜惊、多梦等,请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也教会他们一些放松情绪的技巧,比如安全岛的建立、影像放松技术等[2]。心理专家进行集中讲座,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与患儿建立一对一的互助模式。
1.3.2 青年组 首先要理解患者的情绪,并给予时间让其宣泄不良情绪,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针对性护理,指导并教会患者放松疗法,每天都与患者进行交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激励他们参加益智活动、与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体育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表扬和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取得的进步。同时也寻求社会、家庭、朋友的支持,勉励他们身残志不残,树立新的生活目标,面对现实。
行为干预:放松训练、深呼吸训练、音乐疗法、暗示疗法等。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心理放松疗法可以快速地降低多种心身疾病患者的应激水平,改善情绪状态,减轻躯体疼痛,改善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远期生活质量[3]。治疗室放置电视,让大家可以收看国家领导人对他们的关怀与重视,并让其了解国家的安置政策。组织他们观看奥运赛事等,组织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举行中秋晚会、生日聚会及迎奥运晚会等,医患共同联欢。特殊患者也请专科心理医生进行专业治疗。
1.3.3 中年组 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个性、心理状况。注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重视家庭支持[4]。行为干预:放松训练、深呼吸训练、音乐疗法、暗示疗法等。认知功能干预让其能够正确面对现实。
1.3.4 老年组 首先表现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认知功能的干预让其面对现实。更加注重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让他们觉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及老有所养,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1.4 评定 1年后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5]进行评定。
90例地震伤员未发生自杀行为,未发生PTSD。
经历诸如地震这样突发性灾难后,恢复期儿童常常出现焦虑、烦躁、恐惧、无助、自闭、怕黑、多梦、冲动、警觉性高和攻击性高等,躯体症状如尿床、头痛、恶心和呕吐等。入院时,我们从家长处了解孩子病情、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爱好等,通过应用小玩具、画笔、书、卡片、讲故事、做游戏等,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与患儿建立朋友关系,并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讲解病房环境及安全注意事项,取得孩子认可和信任后便可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因为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和消除负性情绪为心理干预的首要目标[6]。我们要语气温和、面容亲切、热情接待每一个孩子,并将儿童集中在儿童病房。儿童病房布置温馨,尽量营造出家的感觉,避免病房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在儿童病房都布置上彩色气球、鲜花、孩子们自己的画等,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我们把相同年龄段的孩子及性格内外向的交叉安排在一个房间,这样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增加安全感。
青年期是人生中的美好年龄,正是为自己的理想、爱情、事业、家庭打拼的年龄,在此阶段人的自主性、自尊心、自我价值观、自己的身体形象感均很强。遭遇地震让许多人出现紧张、极度的颓废、愤怒、偏激、悲观失望、拒绝治疗、绝望甚至自杀等。处于此阶段,心理状况相对不稳定,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我们对等每个患者时要求做到“五心”:爱心、耐心、热心、关心、细心;在接受患者时我们态度和蔼、面带微笑、热情地接待,给患者讲解病房环境;在安排床位的时候我们依然将同一年龄段和同一地方的外向和内向的安排在同一病房,内向的患者我们将调整在大病房,与性格开朗的患者在一起,以便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中年期的患者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他们意志坚定、情绪稳定,但因承受较多来自家庭、社会的责任,在我们收治的44例中年人里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失眠甚至罪恶感,躯体症状主要有心慌、胸闷、气紧等。经过我们在康复期间给患者进行一系列康复心理护理措施,患者心理恢复良好,心理状况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完全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和现实。
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容易产生无价值感、孤独感,加之部分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当面对这一灾难的时候普遍表现出失去亲人的孤独、无助、焦虑、暴躁、固执、退缩性格等,他们对生活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觉得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产生罪恶感或自杀的倾向。本组25例老年地震伤员未发生自杀行为,目前也未发生PTSD。
我们的康复护理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和生活。
[1]谭晓婧,掌永莉.灾区人群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援助技术[C].全国灾害护理学技术交流论文汇编,2009:126.
[2]康霞,王凤英,谢国省.震后康复期青少年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预防[J].华西医院,2009,24(3):555-556.
[3]刘松怀,梁志锋,金福英,等.地震伤残者应用心理放松疗法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77—679.
[4]桑敏.骨科挫伤患者的心理特别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3(3):384.
[5]吉峰.变态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15.
[6]祁长凤,刘松怀,张拉艳,等.地震伤残者的心理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7):68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