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蓉,周洪涛,刘娟,王跑球,肖曙光
脑损伤综合征[1]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根据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理论,婴幼儿在1岁以内脑功能发展可塑性最大,而智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患儿最后恢复的程度[2]。本康复中心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进行早期智力发展的干预。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本康复中心就诊并诊断为脑损伤综合征且适应性发育商≥65分的门诊、住院患儿107例。初次诊断脑损伤综合征的月龄均在3~9个月。智能诊断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婴幼儿适应性发育商(DQ)(也译作“应物能(力)”)的评估,在初次诊断时评估。根据患儿家长的治疗意愿,家长同意系统干预治疗的73例患儿设为干预组,家长要求回家进行家庭训练的34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中DQ>85分患儿50例,设为干预组为32例,观察组18例;DQ 65~85分患儿 57例,干预组为41例,观察组为16例。以上107例患儿均无视、听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情况。
1.2 方法 干预组按早期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3]进行干预,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应用操演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按照婴幼儿智力发展规律,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适应行为及个人-社交5个领域进行干预。着重后4个领域的训练。1~3月龄以头部控制、注视追视、听感觉反应、手口协调训练为主;4~6月龄以头眼分离、手中线活动、伸手取物、辨认亲人、镜像训练、听注意、分辨熟悉声音及唤名反应训练为主;7~9月龄以两手同时抓握、单手抓握、将物换手、物体对敲、寻找训练和分辨声音性质训练为主。在训练过程中始终给患儿提供丰富的视听触觉的感觉刺激环境。由智力训练师一对一进行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配合运动训练40 min/次,1次/d;针灸30 min/次,1次/d;低频脉冲电治疗及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治疗。共治疗3个月。教会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根据患儿智力及运动情况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30 min/次,1~2次/d;1~2个月随访1次。
1.3 评估 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Gesell发育量表适应性DQ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治疗后DQ处正常范围的患儿,进行 χ2检验 。
治疗前适应性DQ>85分脑损伤综合征患儿6个月后复查时,干预组32例中适应性DQ>85分29例,观察组18例中适应性DQ>85分7例(χ2=15.29,P<0.001)。
治疗前适应性DQ在65~85分之间的脑损伤综合征患儿6个月后复查时,干预组41例中适应性DQ>85分29例,65~85分9例,<65分3例,观察组 16例中适应性DQ>85分2例,65~85分9例,<65分5例(χ2=16.16,P<0.001)。
我国在1987年对0~14岁儿童抽样调查发现,智力落后儿童的发病率达1.07%[3];其中发育期的脑损伤是造成智力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水平最好可达8~10岁水平,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水平最好可达5~8岁水平,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水平最好可达3~5岁水平,深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水平最好不超过3岁水平[3]。智力落后在早期很难诊断,特别是6月龄以前的患儿,只有待年龄增长后智力障碍才能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4]。
我们用Gesell发育量表婴幼儿适应性发育商估计婴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在1岁以内,适应性DQ>85分为正常范围,65~85分为边缘水平,<65分为智力落后。本研究纳入了适应性DQ水平正常或边缘水平的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显示早期干预对他们有明显意义。本组研究结果还提示,脑损伤综合征患儿适应性DQ在正常或边缘水平时均有发生智力落后的可能,因此对于脑损伤综合征不论有无智力落后表现都应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减少智力落后的发生。本组研究与早期干预能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结论一致[5]。
[1]任世光.2岁内脑损伤综合征及脑性瘫痪康复程序和方法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64-266.
[2]刘月余,张惠佳,阳伟红,等.0-2岁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早期智力干预[J].中国康复,2007,22(6):393-394.
[3]茅于燕.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Nuntnarumit P,Bada HS,Korones SB,et al.Neurobiologic risk scor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premature infants,birth weight less than 1250 grams[J].J Med Assoc Thai,2002,85(S4):1135-1142.
[5]李季华,王洪雁,甘瀛.脑损伤高危儿的早期干预[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25-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