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坤
湖北省郧西县店子卫生院(郧西 442621)
我院处在大山之中,每年有多起被胡蜂蛰伤患者前来就医,我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刘某,男性,49岁,2006年8月12日下午5时许,胡蜂蛰伤2h入院,入院时神志恍惚,呼吸困难,头疼,全身疼痛,呕吐,四肢轻度抽搐。查体:全身蛰伤48处,伤处红肿,痒痛,体温38.9℃,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呼吸28次/min,血压100/60mmHg,心动过速,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大小便未解。因病情危重,建议转院,家属拒绝,要求在我院治疗。立即吸氧,予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快速静滴,同时一次急服季德胜蛇药片20片,后改为10片/次,每日3次。另碾碎蛇药片调生理盐水外敷蛰伤处,每日1次,敷前用生理盐水洗净。继用呋塞注射液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快速静滴;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维生素B6100mg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mg、ATP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40mL、辅酶注射液100u、肌苷注射液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氯化钾注射液0.7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夜间无病情变化,清晨查房,见肉眼血尿,呈酱油色,混浊,约350mL,大便未解,体温37。3℃,呼吸22次/min,血压110/70mmHg,心率100次/min,律齐,神志轻度恍惚,诉头身痛,无呕吐,不欲食。仍用上法治疗,观察病情变化。第2天尿量约1000mL,色黄如浓茶,无浑浊,体温36.8℃,心率86次/min,血压110/70mmHg,呼吸22次/min,神志清楚,能进稀饭,大便未解,头痛,身痛减轻。仍用上法治疗。第3天查房,尿色转清,量约1500mL,能自由活动,生命体征正常,精神疲惫,头痛,身痛轻微,未诉其它不适。去吸氧,地塞米松减为10mg,余治法不变,观察治疗2d,康复出院。
蜂毒成分较为复杂,蜂蛰伤可导致人体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为血管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DIC等,其中肾脏损害最常见,心脏和肝脏次之。蛰伤的发病机制与蜂毒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及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蜂蛰伤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死亡率较高。西医主要以肾上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血夜净化等综合措施有一定疗效,免疫治疗对蜂毒过敏的患者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用西医治疗有更优的效果,对挽救生命能发挥巨大作用,值得推广。
胡蜂的毒液为酸性,主要包括组胺、血清毒、乙酰胆碱、大黄蜂激肽素、磷脂酶A、磷脂酶B、透明质酸酶、蛋白酶、抗原5肽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抗原五肽是致敏成分。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蜂蛰伤后数分钟到几小时内,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荨麻疹、喉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快、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循环、呼吸衰竭。另有部分中毒者出现发热、全身疼痛、头痛、烦躁不安、肌肉痉挛等。磷脂酶对细胞膜磷脂的分解、渗透压的改变及蜂毒肽-膜蛋白相互作用可造成细胞溶解。蜂毒肽及磷脂酶可导致横纹肌溶解。毒素可直接损伤肾小管,而血管内溶血及横纹肌溶解导致的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所行成的色素管型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原因。蜂毒明肽、组胺、透明质酸酶都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蜂毒中的非磷脂蛋白可以诱发脑炎,磷脂酶A可以促使神经系统磷脂碱基蛋白及其它抗原,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脑组织损伤。蜂毒素抑制心肌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及突触的Na-K+ATP活性有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及继发性的血栓行成导致心肌梗死[1]。
中医学认为,蜂蛰伤属蜂毒所致。蜂毒兼风火毒邪之性,轻则引起局部红肿灼痛,重则恶寒发热抽搐,严重者则毒邪攻心致晕厥。治当清热解毒,必要时扶正开窍。季德胜蛇药片、清开灵注射液长于清热解毒宁心,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敛阴固脱,合以西药对症处理,故能收到良效。
[1]夏敬彪,刘先哲.蜂蛰伤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33(3):127 ~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