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荣
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医院麻醉科(157131)
通常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医师一般会采取提前用药的方式来减轻或降低后继供药所产生的影响。当受到伤害性的刺激时由于它会引起外周和中枢的敏感,使之敏化而且这样会持续整个受伤的过程,这时候如果手术前用药就会阻断由手术的刺激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实验早以证明术前使用阿片类或局麻类药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感。
ASAⅠ~Ⅱ级选择期行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例,体质量为40~100kg,年龄为17~60岁,将之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A)和对照组(B),各35例,手术前心、肝、脾、肺、肾均无异常,也不对阿片类药物过敏,总之,术前一切均符合条件,均在医师指导下正常进行。
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各项指标。然后开放上肢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行椎管内阻滞,阻滞平面固定后,从静脉输入瑞芬太尼,诱导量为0.59μg/kg(诱导速度为0.54μg/s)。在持续诱导后7min,观察并记录这段时间的呼吸变化,之后再以0.05μg/(kg·min)输入。B组开始就一直持续以0.05kg/(kg·min)输入。在这段时间内,不再使用其他的镇痛类药品,也不给予氧气机。然后记录患者用药之前的RR、BP和血氧饱和度,以及用药期间的RR、血氧饱和度最低值、呼吸暂停时间和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呼吸抑制标准为:①RR<12次/min;②呼吸暂停时间>15s;③血氧饱和度<94%;④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55mmHg。只要发生其中一种指标不符即鉴定为呼吸手到抑制。如果期间患者心率<50次/min就需要给予阿托品,如果血压降低高于基础血压的30%,就给予麻黄碱,如果患者呼吸抑制严重,就给予语言刺激并吸氧。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来分析瑞芬太尼预前诱导与持续输入对呼吸抑制的影响。
A实验组中由于诱导量的输入出现29例的呼吸抑制,另外的6例一切正常,而后在持续输入过程中,之前的29例发生呼吸抑制的患者有21例已经不在发生呼吸抑制,只有剩下的8例仍然有抑制情况。B对照组中,有23例发生呼吸抑制,只有12例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
瑞芬太尼在现下的临床麻醉中应用相当之广泛,但它有个弊病就是用药的过程中会产生呼吸抑制作用。我们在健康的志愿者中一次给予负荷剂量的瑞芬太尼0.59μ/kg之后,在2.4min出现最强的呼吸抑制。由于瑞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位于脑干的μ受体,当它受到激动后会对呼吸产生抑制作用。预先注射会阻断手术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传导,从而使其兴奋性受到抑制,从而产生超前镇痛的效果[1]。
本实验中A组在被给予瑞芬太尼0. 59μg/kg的诱导量后有29例发生了呼吸抑制,这是因为快速诱导对呼吸产生的抑制作用,且在输入诱导剂量后的2.4min呼吸抑制作用会达到顶峰,但瑞芬太尼的药物半衰期相当恒定,不论输注时间多长,均为3~5min,而诱导后观察时间为7min,因此可以得出持续输入过程中出现的呼吸抑制并不是由于预先输入瑞芬太尼的快速诱导所产生的,而是因为预先输入的瑞芬太尼作用于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的环节[2]。
本试验中,A组患者预先诱导的情况下,6例患者没有出现呼吸抑制的状况,在后续输入的过程中,该6例患者仍旧没有出现呼吸抑制,说明诱导量和后续输注量对于这几名患者用量相对较少。因为使用瑞芬太尼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预先输入可以起到对瑞芬太尼较为耐药的患者的预测,即如果开始给予诱导剂量对患者无抑制作用,则其后续的输入也不会发生呼吸抑制。而对于耐药性低的患者由于预先的诱导量会使其产生呼吸抑制,在后续中产生耐药性,所以无法对其做出预测。
[1] 耿志宇,许幸,吴新民.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4):260-263.
[2] 杨凤泉,赵子良,董庆龙.瑞芬太尼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8(15):F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