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萍
(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 山东 青州 262500)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质各组成部分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是骨科的常见多发病,轻者转成慢性骨髓炎长期不愈,重者形成周身感染甚至丧失生命。我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7月收治急性血源性骨髓炎38例,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治愈33例,治愈率86.84%。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本组38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中,男32例,女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49岁,14岁以下28例(占73.68%),成人10例(占26.32%)。发病部位:股骨21例,胫骨14例,肱骨3例。
患肢干骺端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制,呈环状肿胀,关节屈曲,持续高热(39~40℃),皮肤欣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常规:WBC>15×109·L-120例,轻度贫血(Hb90~110g/L)7例。脓液细菌培养33例,其中阴性12例,阳性21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链球菌5例,大肠埃希氏菌2例,变形杆菌3例、阴沟杆菌2例、克雷伯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和洋葱假单胞菌各1例。
治愈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检查病理性影像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数值,无死骨及瘘道形成,无功能障碍。慢性骨髓炎是指有死骨或窦道形成,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有局部或全身症状者。
早期即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第Ⅱ代头孢菌素,待细菌培养结果酌情调整抗生素。同时给予支持、对症处理,如间歇输血浆,退热等。本组治愈33例(86.84%),好转4例(10.53%),1例(2.63%)转为慢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展快,破坏性大,多发于儿童及青年,男性多于女性[1]。感染病灶主要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与儿童时期的生理特点紧密相关。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机体易发生感染,感染后易扩散,致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且呈多源性和多样性。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进入血循环诱发菌血症或诱发脓毒症。菌栓进入骨营养动脉后往往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原因是该处血流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儿童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而成为血管襻,该处血流丰富而流动缓慢,使细菌更易沉积,因此儿童长骨骺端为好发部位。本组14岁以下占73.68%(28/38)。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无明显变化,X线检查示发病后3周左右可有骨质脱钙、破坏,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软组织肿胀阴影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高[2],局部脓液培养有化脓性细菌,血化验中白细胞及中性多核白细胞均增高,一般有贫血。本组WBC>15×l09·L-120例,占52.63%;轻度贫血7例,占18.42%。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63.64%(21/33)。
血源性骨髓炎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为尽早控制炎症,防止炎症扩散和死骨形成,应尽快阻断病理变化中的恶性循环[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正确应用抗生素、手术开窗引流及患肢外固定。全身支持治疗包括补液、需输新鲜血液、补充维生素C等。抗生素常选用青霉素加甲硝唑或头孢类抗生素,对应用抗生素3d症状不能缓解,或虽全身症状缓解但局部症状加重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4]。本组早期即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第Ⅱ代头孢菌素治疗,同时给予支持对症处理。治愈33例,治愈率达86.84%。1例转为慢性骨髓炎可能是抗生素治疗使病程发生改变,典型的临床症状被掩盖,X线片发现明显变化时已发展成慢性骨髓炎。
总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临床急症、重症之一。因其起病急,并发症和后遗症多,因此临床上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其病死率及后遗症率。
[1]范成杰.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J].中国厂矿医学,2003,16(2):133~134.
[2]蒲勇,马秉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5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1,41(21):30.
[3]叶川.急性血源性骨髓炎21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03,27(5):447.
[4]王健,王明才.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