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群
(广西省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西梧州 543002)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静脉注射则是化疗最常用的用药路径。由于化疗药物本身的化学性、酸碱性及高浓度等对血管的刺激与损伤,造成局部疼痛及浅表静脉发黑变硬的发生率达100%[1]。为了从多方渠道堵住静脉炎,减轻患者痛苦,使治疗顺利进行,我院肿瘤科于2002年1月起在本市率先引进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并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无条件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给药。对于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必须通过下肢输液的患者,开辟了下肢深静脉置管路径(即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这一系列创新技术使大批肿瘤患者得到了实惠,现报道如下。
选择肿瘤患者1923例,其中男1309例,女614例;年龄13~90岁,平均55.9岁;肺癌453例,鼻咽癌415例,肠癌396例,乳腺癌217例,淋巴瘤143例,其它肿瘤299例。
(1)PICC组1780例。采用德国贝朗公司70cm的PICC单腔导管,选择贵要静脉等作为穿刺点,置入导管至上腔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后输液。(2)下肢深静脉组23例。选用导管同PICC组,选择小腿内侧等作为穿刺点,置入导管至大隐静脉末段或股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输液。(3)颈外静脉组60例。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8~22G的BD留置针,选择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4)四肢静脉组60例。选用的BD留置针同颈外静脉组,选择四肢静脉穿刺置管输液。
(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
4组化疗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表1)。
《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研究》于2006年获得了市级科研立项并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其中《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研究水平达区内先进,《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研究》部分研究水平达国内先进,整体研究水平达区内领先,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填补了院内护理科研的空白。
表1 4组化疗静脉炎发生率比较[例(%)]
所撰写的《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化疗的研究》、《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探讨》等30多篇论文发表在《右江医学》、《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其中2篇发表在护理专业核心期刊,成为本院护理文化中的亮点。
目前,PICC置管技术应用病例已达3000多例。娴熟的置管技术除在肿瘤科推广应用外,还先后带动了内科、外科等科室开展此项技术,也吸引了河池大化县人民医院的护理骨干到本院进修学习,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提升了医院的实力。
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服务理念、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驱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盲点”上寻求突破,这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取得成果的基础。
开展护理科研,离不开管理者的支持。工作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是否支持。为了迈开科研的步伐,护理部成立了科研管理小组,医院也制订了激励制度,对通过成果鉴定及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者进行重奖,调动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为了规范科研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先由医护人员共同对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说明科研工作的目的、意义、方法等,待其知情同意后签名,再由主管医生下达医嘱,共同防治并发症。为了取得配合,将参与研究的患者列入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让患者主动参与研究过程,这种护患双方的互动方式使各种措施得以很好的落实。
[1]符黎虹,陈丽琴,邹艳.PICC和CV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的对比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16.
[2]王丽娟,商雪辉.影响肺癌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化疗因素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中旬版):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