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飞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功能科 江苏启东 226200)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早期明确诊断对该病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为主,易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阑尾炎及急性胃肠炎等混淆,造成误诊误治。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的广泛应用,已能清晰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成为了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最为敏感和特异检查方法。我院在应用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腹痛的检查中,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89例,全部病例经非手术治愈,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予以总结报道。
89例患儿均为我院急诊病人,年龄4~13岁,平均6.5岁。男46例,女43例。男女无显著差异,患儿均以急性腹痛为主,拟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而行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GE Logiq400M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频探头频率5~12MHz,探查时嘱患儿腹部放松并适当加压,部分哭闹剧烈者给予镇静剂,首先探查胆囊、胆管、胰腺、双肾及输尿管,以排除相应疾病,常规检查右下腹以排除阑尾炎,检查右侧结肠区域排除肠套叠,而后按顺序在脐周围及右下腹部探查异常淋巴结回声,扫查时探头缓慢移动,适当加压,以驱散小肠腔气体干扰,或让患儿深吸气后屏气等,仔细观察肠系膜间隙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观测并记录其位置、大小、分布及内部回声特点。
按照国内确定肿大淋巴结标准,本组确定淋巴结的肿大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测量淋巴结最大长径与横径,长轴直径>1cm,短轴直径>0.5cm,纵横径之比≥2,视为肿大。
89例中,右下腹单纯淋巴结肿大者45例,脐周淋巴结肿大者27例,阑尾炎合并回盲部周围淋巴结肿大者17例。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中下腹肠系膜处,大小不一,最大者2.5cm×1.2cm,最小者1.2cm×0.6cm。结节边缘清晰、锐利,结节间无明显粘连,且内部为均匀低回声,呈散在串珠状分布,结构类似靶样,皮质大部分向心性宽阔型,所见淋巴结无液化或钙化,探头加压局部压痛明显。17例阑尾炎患者肿大淋巴结集中在回盲部周围,呈多个椭圆、肾形低回声结节,部分患儿下腹部肠间隙及盆腔可见少量局限性积液,肠管无明显扩张。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以4~8岁多见,本文报告与之相似。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属病毒感染,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或2种疾病同时存在,并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临床表现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持续性或间隙性疼痛,可伴有发热,患儿腹部轻压痛,但无固压痛点、腹肌不紧张,白细胞多正常。小儿肠系膜含丰富的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走行排列,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因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相对困难,若未及时治愈,病情迁延,患儿常导致间断性腹痛,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征像表现为多个淋巴结各径线增大,长径/短径略缩小,毒素或细菌常使区域淋巴结受累,所以受累淋巴结肯定为数个,异常的淋巴结形态饱满,长径>1.0cm (较大者平均在1.3cm以上),短径>0.5cm,内部回声多减弱,病变急性期,沿脐周进行区域扫查,淋巴结分布密度呈密集型、串珠状,每个淋巴结的轮廓清晰,无融合趋势,符合炎性淋巴结反应;发现右下腹回盲部有肿大淋巴结时,如局部明显压痛,常是阑尾炎的间接征像,应仔细寻找肿大阑尾,部分病例可发现肿大阑尾及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并存。小儿腹壁脂肪薄,超声衰减少,可充分利用高频超声扫查肠系膜淋巴结,在检查时应分区检查,缓慢加压探头,重点检查压痛点处。这样,既能保证超声穿透力,又能保证高分辨力。
综上所述,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查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简便、易行、无创,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可为小儿急腹症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不断广泛应用,必将给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应用价值,应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722.
[2]孙彬,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3]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
[4]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