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从脾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2010-02-10 06:03邓大鹏
中外医疗 2010年25期
关键词:主方外邪内伤

邓大鹏

(福建中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略论从脾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邓大鹏

(福建中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淤。久病则气损及阳,出现脾肾阳虚.故我们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其病位在大肠,涉及的脏器为脾,肝,肾,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应从脾论治,健脾化湿为主,佐以和中理气化瘀.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脾虚湿盛 从脾论治

[1]荣文舟.现代中医肛肠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42~349.

[2]李乾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6~455.

574.6

A【文章标号】1674-0742(2010)09(a)-0124-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结直肠炎症性疾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只是因其临床表现的不一存在多种提法,如“脏毒、肠风、肠澼”等等。而其病因病机亦散见于各章,如《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说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功能,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灵枢本神篇》云“忧愁者,气闭塞不行”说明思则伤脾,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腹胀,纳差,呕吐腹泻等症状,《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说明劳倦内伤会损伤肺脾之气,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甚则水湿内停,出现肢体乏力,面色无华,便溏,《内经》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说明感受外邪,尤以感受湿热之邪,留连肠胃之间与气血搏结则化为脓血,若痰浊内生则化为粘液混于肠间,症见赤白下痢,因此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淤肠膜及脉络受损,湿热内蕴与气血搏结则化为脓血,痰浊内生则化为粘液,久病则气损及阳,出现脾肾阳虚.故我们认为本病的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其病位在大肠,涉及的脏器为脾,肝,肾,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应从脾论治,健脾化湿为主,佐以和中理气化瘀.

我们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临症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而随证加减,主方由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2g,扁豆10g,炒山药10g,陈皮10g,木香9g,白芍9g,砂仁6g,薄荷6g,甘草6g,等组成,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泄的功用,方中参苓术草四君子健脾益气,白术山药扁豆健脾渗湿止泄,木香砂仁醒脾理气,甘草白芍缓急止痛,薄荷升发阳气载药上行。诸药合用,补脾胃以正中焦,升清降浊,中焦得安则诸症自除。若伴有里急后重,或腹痛即便,便后痛减,脘痞纳呆,身重疲倦,肛门灼热,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则为湿热下注,宜佐以清利湿热。主方加白头翁10g,秦皮10g,黄连6g葛根12g,野麻草15g,若症见腹隐痛时作时止,食欲不振,呕吐,大便呈粥状,偶有少量粘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则为脾气不振,湿热未清,佐以温补脾阳,和胃燥湿。主方加苍术12g,干姜6g,大枣15g,若病程迁延日久,症见纳差神疲乏力,腹中隐痛,喜暖喜按,五更泄泻,时稀时有粘液白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则为脾肾阳虚,大肠虚寒,佐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主方加补骨脂10g,肉豆蔻10g,柯子10g,若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则为瘀阻肠道,气机不畅,宜佐以理气活血,主方加丹参10g,益母草15g,没药9g,延胡索9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较常见的疾病,本病易反复发作,病程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20~40岁发病率最高。本病属本虚标实之症,其体虚为本,邪实为标,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为本,病初或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内蕴,多为标实,以治标为主。病久则损及脾肾多为本虚,故慢性迁延期以治本为主。但临床上由于病人情况各有所异,临床表现各型交错参杂,所以在分型治疗基础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临床加减用药方可取得更好效果。近年来我们坚持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疗效颇为满意,以上是我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治疗所做的一点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学习。

2010-04-21

猜你喜欢
主方外邪内伤
内伤内服
内伤内服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陕北秧歌闹起来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憋出内伤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内涵探析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活血化瘀法治疗动脉血栓18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