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旭红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成为解决手术切口部位预防感染的辅助性措施之一,在手术室使用越来越普遍。以往我院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均在病房执行,从2008年开始带入手术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合理、规范、及时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本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现报告如下。
1.1 药物方面 抗生素种类繁多,药品名与商品名不同。手术室护士相比病房护士接触药物少,对药物知识不足,难以很快做到正确用药、安全用药。
1.2 书写方面 术前医嘱不规范,电脑开方后未在医嘱单抄写,影响手术室护士执行查对,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1.3 医嘱方面 临床医生对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征掌握不严,抗生素种类选择不恰当。如喹诺酮类抗生素静滴速度不宜过快,每100毫升滴注至少45~60min,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麻醉术前准备而影响手术进程。
1.4 执行方面 执行医嘱时间不确定,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给药。原因是麻醉操作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划刀时间不准时,手术室护士无法确定首次给药时间。
1.5 临床表现方面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等不良反应,易与麻醉、手术期间一些并发症相混淆,影响医护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
2.1 加强药物知识学习 熟悉药物品名,正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用法、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习药物不良反应时观察内容和处理流程。
2.2 规范各类书写要求 严格规范医师的医嘱抄写,做到及时、完整。药物统一书写通用名,电脑打印的术前用药医嘱执行单、输液瓶上用药单内容必须与病历临时医嘱相符合,包括抗生素的名称、剂量、用法和皮试结果并签名。病房准备术前物品、药物、各类单据齐全随同病历一并带入手术室。手术室护士认真核对使用,在病历临时医嘱单、术前用药医嘱执行单记录使用时间并签全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记录不良反应表现、时间、治疗经过。手术结束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
2.3 合理选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我国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1)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应在术前1~2h或麻醉开始时。应一次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如手术超过3h,术中可追加1次。溶媒选择规范,最佳量为100mL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0~30min内滴完),以保证组织内有效药物浓度的维持[1]。
2.4 手术室护士正确执行医嘱 加强与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沟通,确定手术划刀时间尽可能准确。患者进入手术室,常规静脉留置,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解释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核对正确后使用,待麻醉开始时抗生素基本滴完,观察15~30min如未出现不良反应,开始施行麻醉,立即通知手术医师到场。在手术切口切开前1h输注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使药物浓度在皮肤切开时达到最高,组织和渗液中有足够浓度的药物,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
2.5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抢救 使用时严密观察输注情况,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若出现胸闷、气促、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意识改变、荨麻疹、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报告麻醉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协同麻醉医生立即抢救,同时汇报手术医生选择是否继续进行手术。若术中加用1次抗生素,应单独使用。因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所致临床表现易与麻醉、手术期间一些并发症相混淆,影响正确判断和处理,应仔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区分麻醉或手术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
实现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和合理,首先要转变手术室护士的观念,认识术前抗生素在手术室应用的必要性,积极认真地学习有关药物的新知识和使用注意事项,学习药物不良反应时观察内容和处理流程;会同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等医护人员共同协商并制定术前抗生素使用操作流程;操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使围手术期抗生素能规范使用,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1]徐雯,应静,王磊.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05,1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