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裕 华 刚 楼寿增 周文初
浙江省富阳市妇幼保健院(富阳 311400)
婴幼儿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好发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多于10月至次年1月发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重者可并发水电解质紊乱[1]。秋季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多为湿热泄型。单纯西药治疗,疗程长、疗效差。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富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8年3月-2009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儿174例,均符合秋季腹泻 (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8例,男性43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5岁,以6个月至2岁者多见,共77例(87.50%)。对照组86例,男性39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6岁,以6个月至2岁者多见,共73例(84.88%)。病程最短者1d,最长者15d,平均2.5d;发病季节以秋冬季多见,为140例(80.46%),其他季节34例(19.54%)。全部病例大便外观均呈稀水或蛋花样,每日4~10余次,均进行大便镜检,多数为脂肪细胞及少数白细胞,无脓细胞及红细胞,轮状病毒阳性。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脱水程度及性质进行补液等相同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水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岁每次1/3袋,每日3次;1~2岁每次1/2袋,每日2次;≥3岁每次1袋,每日3次。金双歧片剂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太子参 10g,炒白术 12g,茯苓 15g,木香 6g,葛根 10g,炙甘草 6g,诃子6g,砂仁 3g,生扁豆 3g,车前子 10g,补骨子 6g,薏苡仁 6g。每日 1剂,水煎取汁少量多次服用。随证加减:纳呆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湿重者加黄连、苍术、厚朴;热重苔黄者加金银花、栀子;脾虚者加山药、扁豆、煨豆蔻、莲子;脾肾阳虚泻加制附片、肉桂、炮姜、补骨脂;腹痛者加白芍;呕吐加半夏。同时予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每日2次,每次0.5h。两组均不加抗生素。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的缓解时间。
2.1 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2]拟订。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次数及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便检异常至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
表2 两组排便次数、性状、便检情况比较 (d,)
表2 两组排便次数、性状、便检情况比较 (d,)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88 86排便次数至正常时间2.5±0.7△4.4±0.6粪便性状至正常时间3.2±0.4△4.6±0.5便检情况至正常时间3.4±0.3△5.5±0.6
秋季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小儿体质柔弱,“其肉脆,血少,气弱”。以脾气未健,其运不全为基本内容的脾常不足状态即为上述特点在小儿脾胃系统的集中反映。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脾为湿土之脏,喜燥而恶湿,其得阳始运,遇湿则困。前人称“无湿不成泻”;又因小儿脾阳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调护失宜,喂养失当,皆能损伤脾胃[3]。因此,从小儿脾常不足的这一特点出发,提出运脾化湿法为基本治则,使其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可兼收脾运复健,湿化气畅之效。方中太子参益气生津,苍术、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止泻,砂仁芳香健脾,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止泻,木香理气健脾,补骨子暖脾止泻,诃子涩肠止泻,生甘草调和诸药[4]。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同时穴位推拿按摩是通过络脉-经脉-脏腑的联系传导治疗信息,发挥祛热利湿,调整脏腑阴阳、经络气血、运脾和胃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5]。
本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对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的恢复及轮状病毒的抑制及消失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儿痛苦小、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2~300.
[2]陈永红,王镭,王云亭.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47~49.
[3]周春明.中西医综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8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1):47.
[4]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1~483.
[5]方鹤松.第15届全国儿科主任高级研修班讲义-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