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
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张家口 075000)
在针灸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晕针现象,即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等;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降低,甚至突然意识丧失。笔者选取我院40例针灸患者,进行晕针现象的统计与分析,以总结相关应对措施。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初次接受针刺(初刺)者26例,接受过针刺(已刺)者14例;初刺者中,工人11例,干部8例,农民5例,学生2例;已刺患者有晕针史2例。
1.2 方法 观察准备针刺的患者有无晕针倾向。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如紧张、皱眉、咧嘴),身体动作语言(如面部紧绷,扭转头不敢看,上肢发抖,身体后倾等)及倾听患者语言(如自诉很紧张、怕打针、有晕针史),出现以上现象应给予心理干预。(1)与患者沟通:主动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不安全感,让患者产生信任感。(2)协助患者放松:可在患者身边扶持协助,教会患者放松技巧。给患者创造轻松的环境。可播放轻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与不适。(3)采取适当的体位:让患者取适当而又舒适的体位,以利患者机体的放松。根椐针灸的部位及长短选择体位,特别紧张的患者取平卧位。(4)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针刺治疗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饥饿、劳累、空腹、剧烈运动,饥饿者应进食后再针刺。配备相应的食品必要时提供给患者。劳累或剧烈运动者可稍事休息再进针。(5)交待注意事项:交待患者在针刺时的注意事项,做好保暖和体位的护理。(6)操作熟练: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在治疗中造成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针刺得气后要和患者解释。在针刺治疗整个过程中可嘱患者连续使用深呼吸放松法。
本组患者针刺前经心理干预后,仅有1例出现晕针。这是通过针刺前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疏导,重视患者情绪,充分理解患者心情的结果。应满足患者心理需要,情况允许时,以惧针患者可只灸不针,待其慢慢适应后再针刺。
3.1 影响晕针的因素 通过临床观察40例针灸患者,影响晕针主要有以下原因。(1)心理因素:主要见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或有过晕针史的患者。其原因主要是患者的痛觉生理所致。针灸常给患者带来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引起患者痛觉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等。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或有过晕针史的患者被针刺入时,皮肤受到刺激,从而使肌肉收缩,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发生晕针。(2)疼痛刺激:针刺治疗有疼痛刺激,较强烈的针感亦可引起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3)体质因素:体质虚弱、劳累、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4)环境因素:房间过于狭窄,艾灸熏的烟以及高温使患者感觉不舒适,也会发生晕针。
3.2 防范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护理对策:(1)在患者方面,应对其普及治疗知识,改变其对针刺治疗的畏惧,消除其顾虑和误解,使之产生安全感,取得患者的合作。(2)在护士方面,避免使用恶性语言。为了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开展了“六个一”温馨服务,即“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份详细的入院介绍、一杯温暖的开水、一张整洁的床铺、每日一张清楚的费用明细”。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同时精湛的护理技术是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反应的关键。护士在自己身上针刺,体会如何进针才能减轻患者针灸治疗的痛苦,这对晕针患者来讲有不可低估的意义[2]。(3)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应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耐心、细致地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对于焦虑和急躁的患者多进行沟通,缓解心理压力。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注意镇静、自信、声调平和、言语轻柔、语速适中,关键词语反复强调,用语通俗易懂,吐字清晰,避免引起误解,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护患关系,让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而又准确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
[1]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47~1248
[2]王瑞红.减少患者晕针发生率的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