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晋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张巧玲
在当今的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疫病造成的损失较大,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户和规模猪场的猪只大量发病和死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如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疫病防控措施以确保猪场安全生产,是业内人士亟须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养殖场在开展疫病控制时,往往只采取药物控制和疫苗预防的方法,使用的疫苗达数十种之多,殊不知,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虽然可以减少猪只对疾病的感染机会,但长期使用会使机体本身产生耐药性。规模化猪场要想法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所有人为能控制的疫病传播途径,努力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不断完善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规模化猪场必须实行完全的全进全出管理程序。它是减少或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谓的全进全出就是将同一猪舍内全部的猪同时移出,然后再移入一整批猪的技术。完全腾空的猪舍须彻底清洗、消毒空舍以消灭猪舍内的病原,并减少病原在不同年龄层猪群中传播的机会。但在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程序时,不可将前批猪的掉队猪,留下来与下批猪一起饲养,否则,就是留下了传染源,为下批猪留下了疫情隐患。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是防止大部分疫病传播的经济有效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14~21日龄仔猪整批断奶后,立刻送至与母猪完全隔离的猪场去饲养,可以大幅度减少一贯作业猪场常见的疫病风险。对实施早期隔离断奶新技术的猪场而言,硬件设施、营养水平和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必须高度重视引种工作。病原体进入猪场的途径有好多种,最常见的途径就是通过引种带来的疾病。引种的原则是,来源猪场的健康状况必须好于接收猪场。对新引进的猪必须是从已检测主要传染病为阴性的猪群中引进;新进的猪要在生产区外隔离观察至少60~90天以上,在最终混群之前还要做一次检测。
实行分胎次饲养,是切断经产母猪将蓝耳病传给初产母猪的途径。所谓分胎次饲养,就是将后备母猪和头胎母猪与第二胎以上的母猪群分开饲养,待第一胎母猪断奶之后,第二次分娩之前将其转入经产母猪舍;对于第一胎母猪的后代猪群来说,也要与其他老母猪的后代实行完全隔离饲养。在头胎母猪的疾病情况及生产性能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分胎次饲养能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有利于头胎母猪的生产管理。
众所周知,免疫良好的分娩母猪,其后代通过吸吮初乳和常乳所获得的母源抗体,可在一定时期内对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但这种抵抗力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逐步消退,可感染年龄较大的猪不断排出的病原体。如果在这种情况发生前将仔猪断奶,并在500米以上足够远的距离隔离饲养,就可有效地切断疫病在猪群中的传播。这种管理模式就是将不同类型的猪群分开饲养的多点式生产方式。此法减少了一旦猪场内发生传染病全场猪只都被波及的风险。
1.部分减群。现在规模化生产是一个以周为单位的连续过程,病原微生物就是通过这个循环切断了感染源(包括其他病原微生物)。在没有条件实行多点式养猪生产技术的猪场,当猪群呼吸道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较严重时,可采取部分减群的方法,即出售部分仔猪,并进行彻底清洗和3次以上不同消毒药的消毒,有条件的最好熏蒸消毒,空栏2周后才重新进猪。此方法对控制呼吸道病和其他慢性病等均有效,适用于小型猪场,是建立健康猪群的一种有效方法。
2.闭群生产。急性感染后,如果不断有易感猪群进入,则病原将会持续存在。所以,从上次感染时保持6个月以上不引进易感猪到感染场是必要的。
定期检测猪场免疫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和疫病清除方案的主要措施。主要采用实验室方法区分野毒和疫苗毒,同时也要结合屠宰检查,观看猪感染部位的严重程度,以便对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规模饲养条件下,猪群在高度的生产条件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环境条件的任何改变对其健康状况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着猪场的成败。对种猪来说,在饲养管理上需要更高的要求,防疫制度更严格。许多猪场,往往把疾病的防疫目光放在疫苗和用药上。但有些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往往与饲养管理的优良程度有关。合理的饲养管理,严格的防疫制度,可大幅度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感染,并增强动物机体本身的抗病力。
总之,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控制正在从个体动物的治疗转向群体;从预防疾病的疫苗接种、预防性用药及治疗病畜转向健康监测及改善管理,以防疾病的发生;从对疾病的单一病因观念转向多病因认识;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以维护动物生产。通过消灭动物疾病,来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