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畜牧总站 李蕾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全国畜禽粪便年产量25亿~3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废弃物已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一项紧迫且重要的工作。
四川省是我国畜牧业大省,生猪出栏约占全国的1/10。2008年,全省出栏生猪、牛、羊和家禽分别为9020万头、380.9万头、2190.5万只和9亿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905.5万吨、162.5万吨和67.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92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17%。大牲畜和猪粪产生量约2.5亿吨左右。重庆市2008年生猪出栏1898.7万头、牛41.4万头、羊149.6万只、肉禽1.6亿只、肉兔223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78.78万吨、41.29万吨和7.78万吨。畜牧业产值344.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5%。
四川省和重庆市针对畜牧业发展中凸现的养殖环境问题,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源综合整治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管理规定和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并配套了相关政策,将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管理,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稳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开展。
笔者对四川省、重庆市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发现川渝两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初显成效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1.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污染治理意识不强。部分养殖单位对本场所需用水量、产生的粪污量掌握较少。一些单位任意将粪堆放在公路边和民房周围等,污染周边环境。有的养殖场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容积小,处理能力弱,与污水生产量不配套。
2.缺乏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的政策保障机制。目前,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已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按照国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但在治污的资金投入、用地、用电等方面仍缺乏具体的政策保障机制。畜禽养殖场的迁移和进行污染治理设施单靠畜禽养殖单位自身投入难度较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污染治理问题。此外,部分养殖单位依靠国家、地方补贴和自筹资金购置了环保设施,但由于运行成本较高,难以维持长期有效的运转。
3.缺乏畜禽养殖排污统计和治理的科学依据。畜禽养殖业是人民肉食品安全供给的民生产业,同时又是一项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在环保治理方面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企业简单的关停并转。目前环保的费用和相关政策主要是以工业企业为标准制定的,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四川省、重庆市养殖业散养比例较大,所产生的粪污能够基本还田;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部分经过处理也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因此,将养殖业粪污排放量等同于养殖业污染的统计方法有待进一步修改。
4.粪污综合利用率不高,与有关部门要求存在差距。一是粪污处理过于简单,有的是未作沉淀、发酵处理,直接排放到田间、鱼塘;二是实行沼气发酵处理的养殖场,未对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有机肥用,造成沼渣、沼液污染环境。
针对以上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切实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畜禽养殖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和推进。重点突出畜禽养殖行业社会效益、污染防治成本、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工作,开展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为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建议尽快将畜禽养殖行业的污染指标纳入总量控制范畴。此举不但有利于调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中心,也有利于在合理规划布局、完善环保管理、治理资金投入、政府目标考核等各个方面推动整个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
2.分类管理,因地制宜,改变一刀切的污染治理模式。我国目前对畜禽养殖行业的环境管理仍是沿用工业化企业的治污模式,在末端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统一的排放标准,要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均要统一实现达标。一刀切的简单粗放式管理模式不适应我国畜禽养殖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形态各异的现状。畜禽养殖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要改变一刀切的污染治理模式,做到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对于地处农村规模分散的畜禽养殖单位,争取借助“三农”相关补贴政策;同时,建议在解决行业污染问题时,优先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敏感区域的问题。对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养殖单位须严格管理,对较为弱势的中小养殖场则应考虑从鼓励联合兼并、完善淘汰退出机制等角度来进行污染防治。
3.加强部门联动,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与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紧密结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须建立农业、环保等各相关部门的长效联动工作机制,并使之与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结合起来方有出路。根据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积极研究种养结合等多种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畜牧用地,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4.加大扶持投入,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畜禽养殖行业收益低,由养殖场(小区、户)投资治污难度较大,强行治理会影响畜产品供给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民生行业,首先,应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提高畜禽养殖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养殖单位才有可能对投入高、周期长的污染治理工作加以考虑。其次,要研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中央财政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应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点倾斜,积极争取各地财政部门将对设施设备的支持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同时,在治污的资金投入、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养殖单位治污运行成本,建立长期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探索退出保障机制,对需迁移或关闭的畜禽养殖场(小区、户)给予合理的补贴,并加强人员的再就业引导和培训,保障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