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银梅 牛润花 任翠仙
(山西省汾阳医院,032200)
三黄汤加味湿热敷治疗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疼痛25例
于银梅 牛润花 任翠仙
(山西省汾阳医院,032200)
全身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采用PICC置管是保证化疗用药最安全的给药途径。但在置管后,往往会有少数患者出现置管侧肢体皮肤红肿、发硬甚至疼痛。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拔管,影响化疗用药,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近两年,我科采用三黄汤加味湿热敷治疗PICC置管肢体肿胀、疼痛,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我科2007~2009年共行PICC置管22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20例,女性100例;年龄28~76岁,平均56岁;肺癌92例,乳腺癌34例,食道癌66例,胃癌18例,肠癌4例,宫颈癌6例;出现置管后并发症25例。以上病人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需长期治疗用药。
25例患者均于发生肢体肿胀、疼痛后立即接受治疗,治疗用三黄汤加味:黄连30g,黄芩30g,黄柏30g,大黄30g,蒲公英30g,白茅根30g。每剂水煎 2次, 100~150m l浓缩药液去渣,根据肿胀部位大小,用纱布吸取药液外敷于肿胀处,浸中药的纱布上覆盖塑料薄膜后,再用41℃~48℃热水袋局部加热敷,每次持续2h,每天约敷6~8次,3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完全消失。显效:肿胀面积缩小,皮肤由硬变软,疼痛减轻。无效:局部皮肤变硬,疼痛无减轻。
本组25例患者,治愈23例,显例2例,无效0例。
患者,女,62岁,2009年11月4日入院。入院诊断为乳腺癌。入院后准备行全身化疗用药,经患者同意后,于11月6日在无菌操作下行PICC置管,置管后第三天出现置管穿刺点上方6~15cm皮肤发硬、红、疼痛,立即用三黄汤加味水煎湿敷,同时用热水袋热敷局部,每日8~12h,连续3天,皮肤肿胀减轻,疼痛消失,再敷5天,皮肤变软,红肿消失,后改为间断湿热敷,直至皮肤恢复正常。
PICC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通常由于置管过程中操作不当,送管过快,反复穿刺所致。如在操作过程中,送管过快,由于PICC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使血管收缩及通过静脉瓣和血管绕行部位的阻力干扰,均可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并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这些物质能扩张细小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从血管中渗出,形成局部炎性水肿,并产生红、肿、胀、痛,炎症区域的代谢产物可刺激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1]。再者,由于输入药物多为化学药物,本身对血管及周围皮肤有一定刺激性,易引起血管痉挛,周围组织水肿、变性,甚至硬结。
三黄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黄芩、黄连、黄柏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配以白茅根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从而使血浆成分渗出减少,减轻炎症[2];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葡萄糖、果胶,长于清热解毒,抗菌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作用实现的;大黄解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细菌细胞核酸蛋白质合成及糖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
热敷提升患部温度,使皮下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提高组织的抗菌、抗炎能力,使炎症消退,促进药物吸收,增强药效。通过热敷,可明显减轻疼痛。
PICC置管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动作轻柔,送管缓慢,就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使用三黄汤外敷,疗效较好。
[1]魏民.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
[2]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9.
2010-05-02)
·疗法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