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丽 胡克莹
安徽省淮南市朝阳医院手术室(232001)
“质量就是生命”,手术室是外科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人员复杂,工作节奏快,各种意外情况多[1]。查对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2]。
物品清点马虎,操作不当致器械损伤或缝针丢失等。
患者同时接入手术室查对不严,部位核对不严。曾有不少报道;张三接成李四,左肾切成右肾。
输错药、取错血、血型不合等导致严重差错事故发生。
标本丢失,未及时固定标本而影响取材,标本名称与标本不符。
2.1.1 接患者查对制
①术前一日根据手术通知单,填写患者登记本,核对患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并安排手术间及手术时间。②术晨由专职接送人员根据手术前通知,持手术接送卡到手术科室接患者,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三问三查”核实[3]:即“问人名、问病名、问手术名,”“查病历、查身体、查携物,”并带好手术所需其他物品(病历、X线片等),把好手术第一关。
2.1.2 入室查对制度(严格执行双人查对)
值班护士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应再次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术前诊断、麻醉方式、手术名称及部(上下左右);查配血报告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正确无误后接入手术间。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进入手术间再次核对并填写手术患者核对卡。
2.1.3 送患者查对制度
手术结束后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将患者送回病房。手术室护士向病房护士交接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输血输液及伤口引流情况,查看皮肤及带回物品等确认无误后共同签名。
2.2.1 输血的查对
①准备取血时将输血单内容与患者病历核对,输血前必须二人共同查对输血单及病历,其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患者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②核对输血单和血袋号、献血者血型、血量、采血日期;核对无误后,可以使用,血袋保留至手术结束后24h。③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后将输血袋留置24h,确定未发生输血反应后,毁形处理[4]。本文作者在一次夜间为一位脾破裂患者急诊输血时,错把“B”型血取成“AB”型血,在输血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发现血型错误,避免了一起医疗事故。
2.2.2 输液、用药的查对
①按医嘱及时用药。②用药前三查七对:三查即用药前查、用药中查、用药后查。七对:对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有效期。用药后立即通知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瓶装液体使用前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液体有无浑浊、絮状物;袋装液体检查包装袋有无渗漏。③术中应用抗生素时必须再次查对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并与台下医生或第一助手核对后方可使用。术中用药多为执行口头医嘱,必须复述医生口头医嘱,医生确认无误可给药,给药后应再复述一遍。使用后的空安瓿应保留至手术结束,经二人核对无误方可丢弃。以备查对。
对手术中所需器械物品,要求器械护士准备有数,洗手巡回护士使用清点数目(手术前、关闭胸腹腔前、后共请点3遍);手术完毕,器械护士打包时再次清点核对,做到术后放心[5]。在一次开胸外科手术后,清点物品发现纱布少了一块,台上、台下、胸腔找了一遍没有发现,医生批评护士清点物品不严要求关闭胸腔,洗手巡回护士哭着要求坚决不能关闭,在他们的要求下医生重新仔细翻找胸腔,结果找到了那块纱布,当场医生向护士道歉,再次避免了一场医疗事故。
手术室常见差错事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执行各种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致患者发生了不必要的伤害。各个血淋淋的案例告诉我们,全体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强烈的责任心,每月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进行护理质量讨论分析会,将发生的护理缺陷及可能发生的差错苗头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和防范措施,不断总结经验。只有我们严格执行好每项查对制度,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提高了安全防护意识,就会大大提高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系数,杜绝医疗事故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魏军,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59.
[2]李君梅.谈查对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0(3):43.
[3]钱建凤,孙新华,黄冰等.手术室门前交接流程的规范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71.
[4]冯立,耿淑琴,张桂荣等.如何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6):60.
[5]王淑娟,尹淑香,周禅梅.手术室20年无差错事故的管理经验[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