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循行规律探究脾胃与九窍的相关性

2010-02-10 10:20郝向阳马惠茹特木热刘博弘黄广义
中兽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李东垣口唇灵枢

郝向阳 ,马惠茹 ,特木热 ,刘博弘,黄广义

(1.内蒙古河套大学农牧与生化工程学院,临河 015000;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动物疫病防制中心)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组织四肢百骸、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1]。”

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地循行和复杂的交会联络,把动物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肌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动物体的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全身的官窍存在着某些特殊联系。如口为脾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耳为肾窍等。本文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即从经络循行规律出发,以脾胃一脏一腑与其它脏腑的密切关系探究其与九窍的内在联系及对临床指导意义。脾胃与九窍的关系在《内经》中已有所论述。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3]。”以脾胃理论指导九窍病症的治疗,临床上日益扩大,且多收良效。

中兽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畜体外表之苗窍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3]。”脾脏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的各脏腑组织、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均赖于脾的运化,以获取营养,故脾是“脏中之母”。脾的功能特性决定了与诸窍间的密切联系。脾为中土,旁灌四方,联络其它四脏,通九窍。李东垣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以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3]”。

1 脾胃与口

口为脾窍,外应于唇。脾胃与口唇通过足阳明经而连结。《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唇[1]……。”口腔是摄入水谷的门户,脾主水谷的运化,若脾胃健运,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咀嚼有力。《灵枢·脉动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2]。”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少,甚至废绝。《安骥集·师皇五脏论》曰:“脾者外应于唇,唇即生涎,涎即润其肉(3)。”因此,口唇可以反映出脾胃运化,若脾胃健运,食欲旺盛,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气衰弱,食欲不振,营养不佳,口唇淡白无光。口唇形态异常表现多与脾胃疾患有关。如蹇唇似笑是冷伤脾的表现,下唇不收是脾阳不振的表现。临床上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口腔病症较多。如脾有湿热,口唇红肿,脾胃积热,热毒上攻,口唇生疮,此外,齿痛、牙龈肿胀、口腔溃疡等疾病,其病机多与脾失健运、湿浊内阻、浊邪上泛有关。

2 脾与鼻窍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呼吸的门户,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肺之经脉与脾胃之脉相通。《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1]。”肺主气,脾主运化,脾肺同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肺之间存在着益气与主气的关系。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为湿土,肺为燥金,土生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脾肺二脏只有互相协同才能保证气的正常生成和敷布。李东垣说:“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均弱,若营运之气不得上升,邪害窍孔,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3]。”李东垣不仅精辟地阐明了鼻窍不利与脾胃的关系,而且还强调治疗“益养胃气,使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临床上用“补脾益肺法”治疗“慢性鼻炎”,用“引血归脾法”治疗“鼻衄”每每收到良效。从临床角度验证了脾胃与鼻窍的内在关系。鼻的病症也常常能反映脾胃的疾患。如临床上的牛鼻镜干燥少汗甚至龟裂,是“百叶干”(瓣胃阻塞)的外在表现。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鼻流涕、吊鼻、鼻衄、鼻翼扇动、鼻生脓疮等病症,其病机多与脾胃虚弱、脾不摄血、脾胃湿热,或脾胃虚火上冲鼻窍有关。

3 脾胃与耳

耳为清阳交会之所,手、足三阳经均与耳之经脉相连。《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1]”。指出了足阳明胃脉与耳窍的联系。耳为肾的外窍,司听觉。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依赖脾胃滋养。李东垣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养[3]。”脾胃虚弱,水谷精气生成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可令耳鸣、耳聋诸疾。正如李东垣所说:“……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胃肠之所生也。”《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留,脉有所竭,故耳鸣[2]”脾胃失调引起的耳窍病症如耳鸣、耳聋、耳疮、耳癣等其病机多与脾气虚弱、水湿不行、痰浊内生、清窍失养有关。

4 脾胃与目

脾胃与目窍在经络上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灵枢·经别篇》曰:“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还系目系[1]。”肝开窍于目,目主视觉,有经脉与肝联系,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安骥集·师皇五脏论》曰:“肝者外应于目,目即生泪,泪即润其眼[2]。”但是,肝气、肝血皆禀受于脾胃,目之能视。除与肝有关外,与脾也相关。临床上脾胃功能失调,往往可以从眼目上表现出来。如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成热,湿热郁蒸,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泄入肠道,横逆肌肤而成黄疸之症,使巩膜黄染。因饮食不节,食伤脾胃,脾胃热毒流注于肝,传之于眼,引起眼结膜红肿,眵盛难睁。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夜盲、眼睑红肿、眼生云翳等病症,其病机多与脾虚、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5 脾胃与前后阴

肾司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有排尿和生殖作用。后阴有排粪便功能。《素问·厥论》曰:“前阴者,宗筋所聚,太阴、阳阴之所合也[2]。”可见前阴与脾甚为相关。肾为水,脾为土,脾运化水液有赖肾阳的温煦蒸化,脾阳根于肾阳;肾为主水之脏,通过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保证水液的正常吸收和排泄,而肾之开合有度,又赖脾土的制约。脾、肾两脏的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机体水液的代谢平衡。脾气健运,清气升,浊气降,助肾化水以司小便;脾气弱,升降失司,可致小便不畅。脾气下降可致小便失禁、遗尿等症。生殖之精藏于肾,肾精需脾不断生化水谷精微源源供养。脾胃气虚可引起遗精、滑精;脾虚气陷,清阳不升,可致子宫脱、阴道脱、阴茎脱垂等。脾经湿热下注,可致尿淋、尿浊。母畜可见带症。后阴即肛门,五脏之浊由此而出。《灵枢·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搜变为之变,肠为之苦鸣[2]。”脾虚水谷不得运化,聚湿为水,下走肠间则肠鸣,飧泄;清气下陷可致肛脱;气不摄血可见便血等。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垂缕不收,精少不育,淋浊,尿血等症。其病机多与脾阳虚寒、脾虚气陷、脾不统血有关。

如上所述,九窍疾患,除因直接所主脏腑致病外,脾胃功能失调也是引起九窍不通的常见原因。特别是一些慢性的虚损疾患更是如此。故在临床上从调理脾胃着手,常常是治疗九窍病症的必要方法。常用的治法如补气升阳、健脾燥湿、温中健脾、益胃养阴、清胃泄火、温胃散寒等。在临症使用调理脾胃法治疗九窍病症时还应善于运用脏腑气血相关的理论,既注意主脏病变,又不能忽略它脏的影响,使九窍病症的治疗更趋合理完善。

[1]《黄帝内经素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2]姜聪文.《中兽医基础》[M].《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李东垣口唇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皮肤镜在鉴别口唇静脉湖和口唇黑子中的应用
冰糖葫芦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中国美貌汉族女性口唇特征的测量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口唇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