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星
(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广东 韶关 512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是妇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近年术后DVT屡见报道,当静脉血栓脱落时,可导致急性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本文就我院近3年腹腔镜术后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腹腔镜术后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同期行腹腔镜手术人数为589例,发生率为1.87%。本组8例患者因妇科疾病行手术治疗,年龄为22~62岁,平均49.2岁。其中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5例,异位妊娠1例,卵巢囊肿2例。肥胖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1例。
全部采用全麻,CO2气腹(压力在10~13mmHg)下进行肌瘤切除2例,全子宫切除3例,卵巢囊肿切除2例及异位妊娠保守手术1例。手术取膀胱截石位及头低位。8例于术后5~30d出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疼痛,以直立或行走时明显,活动受限,患肢腓肠肌压痛,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右下肢2例。所有病例确诊后进行非手术治疗:卧床,抬高患肢,溶栓及抗凝,应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给予止痛剂。
本组8例均住院至肢体肿胀消退出院,住院时间10~23d。出院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7例患者血栓溶解,1例部分再通。随访3个月血管全部再通,无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13%~6.78%[1],西方国家为11%~29%[2]。而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3]。目前报道的腹腔镜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不一。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本组8例中,肥胖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均为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此类患者预防DVT的首要环节是治疗基础疾病,术前有效控制血压及血糖,术前及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治疗。
静脉淤滞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4]。腹腔镜下妇科手术均采取膀胱截石位及头低体位。手术中随着CO2气腹使腹压升高,颈内静脉及股静脉明显扩张,血液流速减慢,静脉处于明显淤滞状态;且下肢处于屈膝状态,加重下肢静脉的回流不畅。升高的腹压,可导致静脉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使下肢静脉扩张,血流减慢及血管内压力增高,从而使血管内皮发生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诱发凝血过程;同时CO2气腹可引起全身血流淤滞,血液黏度增高,凝固性增加,均可成为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下肢静脉尤为明显。因此,手术中尽量不用膀胱截石位,同时避免头部位置过低,定时改变体位,以减轻静脉淤滞状态,同时建立气腹应从低流量开始,尽量不快速充气,腹压应控制在10~12mmHg。
手术前后活动减少、麻醉及术中静止不动及术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受压等都使静脉血流明显减慢。术前禁食而又补液不足时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盆腔静脉较多,静脉壁薄, 并且膀胱、生殖器官、直肠3个系统静脉丛彼此相通,容易使盆腔淤血,血流缓慢。以及盆腔手术可不同程度的造成静脉血管内皮损伤促发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术前禁食后给予足够的补液及术后早期活动。
腹腔镜手术后静脉淤滞是客观存在的,这比常规开腹手术多了一个易发生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可采用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性袜等物理方法以措施预防术后VT的发生。另外术前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血液高凝状态者,宜高度警惕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可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并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5]。术后密切观察,如出现肢体疼痛、活动受限、发热、肿胀时,及时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
[1]李瑾,卢青.经腹全子宫切除术236例近远期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532~541.
[2]刘玉珍,张振宇,郭淑丽,等.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07~110.
[3]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3~560.
[4]朱江帆.普通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
[5]金力,沈铿,郎景和,等.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8):48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