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小儿科 山东枣庄 277011)
2008年1 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对105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采用低糖饮食护理干预,缩短了病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08年1 月至2009年12月,我科门诊及病房共收治轮状病毒性肠炎210例,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1],诊治当天留大便标本送检,大便常规白细胞0~2个/HP,红细胞<2个/HP,脂肪球1~3。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出轮状病毒抗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5例,对照组105例中男69例,女36例,年龄5~18个月,平均(12.5±5.8)个月,病程1~6d,平均(3.4±1.3)d;治疗组105例中男67例,女38例,年龄6~17个月,平均(11.8±4.2)个月,病程1~6d,平均(3.5±1.6)d。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P>0.05)。
2组根据脱水程度口服ORS液或静脉补充电解质,利巴韦林10~15mg/(kg·d)口服或静滴抗病毒及止吐、退热等综合疗法。对照组继续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治疗组给予去乳糖饮食,采用去糖奶粉喂养,选用雀巢去乳糖奶粉A110。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质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72h大便性质及次数明显好转;无效:72h大便性质及次数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组治疗72h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82例(78.1%),有效19例(18.1%),无效4例(3.8%),总有效率为96.2%(101/105);治疗组显效51例(48.6%),有效31例(29.5%),无效23例(21.9%),总有效率为78.1%(82/1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总病程(5.6±1.3)d,对照组为(7.1±1.6)d,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轮状病性毒性肠炎主要表现为婴幼儿秋季腹泻。除粪-口传播外,证实可经呼吸道空气传播,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测得特异性抗体。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肠吸收减少。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最常见原因[2],是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胀、腹泻、腹痛。乳糖的消化吸收在小肠上部,轮状病毒会破坏肠黏膜,减少乳糖酶的分泌;此外轮状病毒还直接使乳糖酶分解或活性降低,受累肠黏膜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有些乳糖经大便排出体外,使大便中还原糖增加;有些留在结肠内的乳籍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强肠蠕动,使婴儿表现不安、腹胀、排气、大便泡沫较多,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孪而出现肠绞痛[3]。婴幼儿腹泻给予去乳糖奶粉喂食,可有效的治疗小儿腹泻,文献报道治愈率为93%~100%[4],其方法简单、廉价,家长容易接受。甚至有的认为,低糖饮食是治疗乳糖不耐受的首选治疗,采用去糖奶粉喂养,以麦芽精糊精替代乳糖,保留了配方奶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有利于乳糖不耐受患儿小肠粘膜的恢复,可保证腹泻小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本组病例低糖饮食佐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总有效率(96.2%)优于对照组(78.1%),有统计学意义,且明显缩短腹泻病程。故双糖酶缺乏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病程较长,甚至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5],低糖饮食可有效改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护理工作中要指导家长选用去乳糖奶粉、豆制品、发酵酸奶、小米汤等无乳糖食物喂养轮状病毒性肠炎婴儿。
[1]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381.
[2]张珧仙.金双歧加蒙脱石散治疗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临床分析[N].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3):290~291.
[3]陈苏浈.无乳糖婴儿配方奶粉治疗秋季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110例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2):82~83.
[4]王晖,张玲,王秀玲,等.婴幼儿腹泻与乳糖不耐受关系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2):222~223.
[5]杨善浦.继发乳糖不耐受症婴儿不同饮食疗法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03,25(9):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