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胜
(贵州省石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55100)
肝片吸虫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主要寄生的虫体,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引起牛、羊肝炎、胆管炎,严重引起腹泻。所以治疗时要综合治疗。
本病的发生与中间宿主椎实螺有密切关系。肝片吸虫的幼虫在螺体内营无性繁殖,有胞蚴、母雷蚴,子雷苗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尾蚴从螺体逸出,在5-120分钟内附着在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附着有囊蚴的水草被羊吃吞,囊蚴进入动物的消化道,在十二指肠内,童虫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而后经肝膜进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经若干时间的移行以后,进入胆管,发育为成虫。
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出血,有数毫米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童虫。引起急性肝炎和内出血,腹腔中带血色的液体,有腹膜炎变化。
剖开胆小管发现有柳叶大的棕红色虫体附着在胆小管上,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等现象。肝片吸虫大量在胆管内,引起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胆管像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壁有盐类物质沉积,使内膜粗糙。
采用锦纶筛兜集卵法,取粪便5-10g,加清水搅匀,先通过60目的铜丝筛过滤;滤下液再通过260目锦纶筛兜过滤,并且在锦纶筛兜中继续加水冲洗,直到洗出液体清澈透明为止,而后挑取兜内粪渣做抹片检查,这样就可看到肝片吸虫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形。
4.1 急性型
多发生于夏末和秋季,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可使患羊突然倒毙。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腹胀,偶有腹泻;很快出现贫血,黏膜苍白。
4.2 慢性型
由于寄生在胆管中成虫引起,病羊逐渐消瘦,黏膜苍白,贫血,被毛粗乱,眼睑、颌下、胸腹下部出现水肿,食欲减退,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5.1 用5%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每次按每千克体重0.1~0.2ml,间隔10天重复一次,每年要进行三次驱虫,在春季螺活动以前,用于杀死成虫进行第一次驱虫;7-9月份杀幼虫的药物进行第二次驱虫,以杀死侵入体内的多数幼虫,减少或阻止其发育为成虫;11-12月份用于杀成虫和幼虫进行第三次驱虫,以保护羊群安全过冬。
5.2 发现精神沉郁、腹泻等现象的肌肉注射10%磺胺对甲氧0.1ml/kg,每天一次,直至痊愈。
5.3 用大蒜头5个、葱1把捣烂,姜9g,切碎,盐适量,醋500ml,加适量水调匀,1次灌服,每日1次,直至痊愈。
6.1 进行定期轮牧:因为虫卵在50-70天才能孵化,幼虫在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需要45~65天,所以避开这段时间,不被重复感染。
6.2 羊饮水和饲草卫生:肝片吸虫多流行在低洼而潮湿的地区,羊在吃草或饮水时最易吞吃附有囊蚴的草料或其他物体,因此应尽可能地选高处干燥的地区放牧。羊的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有条件的用冷开水。
6.3 早上有露水时最好不要放牧,因为尾蚴清晨随露水爬到草上或树木叶面上,等待露水干后,尾蚴沿草或树干爬到草上或树根,减少感染可能性。
6.4 对羊粪应经过发酵处理后才能用于农田施肥,这样就可以利用发酵产热杀死虫卵,特别是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清除干净。
6.5 消灭中间宿生——螺:用化学药物硫酸铜,另外也可以养鸭灭螺,这样又促进副业发展。可以结合水土改造填平低洼水塘,根除螺孽生地。
羊肝片吸虫病,各阶段的羊只都容易被感染,只是感染程度不同,驱虫必须按时驱虫,如果有继发感染,要配合其他治疗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