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保国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4)
我已是古稀之年老人,行医已 50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已 13岁,见证了旧中国的国破家贫,人民贫病交加的时代。当时全国没有一所医院设中医科,全国中医均为个体小诊所,其使用药为汤、膏、丸、丹、散几个剂型,全国只有广州一所很小的中医药学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特别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取得全面大的发展,是一个兴盛发展时期,在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和学术水平方面均全面提升,有了新的发展,是医药发展的盛世时代。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应大书特书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
截至到 2008年大陆已有 3115所中医院,床位数达 40.09万张,综合医院大多设有中医药科室,72%乡镇卫生院,9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为群众提供中医服务,以中医院为主体,以社区、农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形式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疾病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国中医医院年诊疗量达到3.02亿人次,出院人数 964.1万人次。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加强了重点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建设,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在新农合制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已惠及战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已有 14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设了中医机构,总数已达 8万多家,有 20余万从业人员。来华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数逐年增加,全球约有 1/3的人接受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每年约有 30%的当地人和 70%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国际市场上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趋加大,已出口至160个国家和地区。抗疟复方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银杏叶制剂、紫杉醇、三七制剂为代表的药品发展迅速。中药材、饮片及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进军国际市场,涌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全国中药企业已近 1500家,中成药已有 9000多个新品种,40多种剂型,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 26%,中药产品年出口总额已超过 11亿美元。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批准国标药品 730种,新药准正 1500种,卫生部颁(1~20册)含藏、维、蒙 4637种,中成药地标升国标品种(2002年)1518种,中药保健药国标品种(2002年 )1200种 ,共 9585种 。
所有药厂和饮片厂通过 GMP认证。实现了中药产品生产现代化,产品质量有保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法相比的,当时仅是小规模的手工加工药房,没有一家现代化药厂和饮片加工厂。
在弘扬传统的丸 、丹 、膏 、散、汤、酒基础上 ,进行了剂型改革,如薄膜衣片、缓释片、冲剂、膠囊、口服液、颗粒剂、中药滴丸、注射剂等。加强了产品工艺研究,中药现代质量控制技术有突破,建立和应用了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全定性和全定量评价理化体系和方法。
盛世修本草,巨著划时代。《中华本草》编纂通过验收,此是我国历史上第六次官修本草,也是自明代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修本草。共 507名专家参加,历经近 20年,全书总字数 4000万,《中华本草》30卷本 ,共 10册,载药 8980种,插图 8534幅,民族药卷 4本,分别为藏药卷、蒙药卷、维吾尔药卷和傣药卷,共载药 1641味。充分体现了 20世纪本草药学的新体系和吸收了科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载药物品种和插图最多,医药结合最为密切、检索功能最齐全的本草巨著,显示当代是本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另一部九卷本《中华海洋本草》编纂完成,是《中华本草》姐妹篇,全出共1500万字,计 9卷,收录海洋药用生物物种和药源微生物 2000余种(株),配有各类彩图和描绘图2500余幅,并首次选载了海洋药用植物的指纹图 21个,以及 2500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图,是迄今为止所收录海洋本草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代表我国当代本草学研究的最新水平。
面对日益突出的难治病、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长期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的优势,突现出中医的特色医疗和学术地位。中医药又来源于天然、副作用小,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关注。中医在许多领域显示出疗效价值。
上世纪五十年代蒲辅周等用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痉等治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使病死率下降 <5%。青蒿素已成为 WH O治疟疾首选药物。全国中医参与治疗 S A R S病人 3104例,占总数的 58.3%,治愈率高,死亡率低,获得好的疗效,得到 WH O认可。温病治疗自古以来是中医优势,对S A R S的治疗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医的疗效和其理论的科学性。中药抗艾滋病既可提高整体免疫力,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又可抑制 H I V病毒,有其特点和优势。北京地坛医院采用纯中药治疗甲型 H 1N 1流感 184例,退热时间为 1.5天,咳嗽消失为 4.6天,咽痛消失为 3.6天,6天可治愈甲型流感,优势明显。
从长春花中提取和半合成的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长春酰胺和长春瑞浜;从紫杉中提取和半合成的紫杉醇和泰索帝,从三尖杉中提取的三尖杉碱、高三尖杉碱;从喜树中提取的半合成的羟基喜树碱和拓朴替康,从中药雄黄发展而来的治疗白血病的砷制剂(亚砷酸)等,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十年临床和实验证明,扶正培本是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以此治疗肿瘤可以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提高放疗、化疗、手术的效果,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延长生存期,提高机体抗癌能力,与西医治疗有互补作用。纯中医治疗老年晚期癌带瘤生存,采用重攻兼补,攻补结合,扶正固本,注重整体,个体化治疗原则,有广阔前景。
心脑血管病为当代发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中医中药参与治疗率很高。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通心络、心宝、参松养心胶囊、安宫牛黄丸、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阿魏酸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内含蚓激酶、水蛭素)、醒脑净注射液,银杏提取物及从蛇毒中提取和合成的降纤酶注射液和东凌克栓酶(巴曲酶)针等,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等病。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力衰竭、病窦综合征、心律紊乱方面也有较好疗效,有循证证据,中药在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研究和临床运用上有较大发展。
经过 50余年的临床验证和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采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或利湿解毒、凉血行瘀,或舒肝理气、行气止痛等,疗效明显,一组汇集 5675例报告,治愈率较西药高,死亡率大大降低。中医治疗糖尿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和降糖。糖尿病并发症,可致失明、足坏疽截足、截肢,胃瘫痪频频呕吐、脱水、中毒死亡,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显著优势。据不同病程和病证采用益气养阴、祛瘀通络、活血化瘀等法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用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足;利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及健脾养胃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等病,获得好的效果。
近些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采用补肾法、脾肾双补、活血化瘀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组 1389例总结,远期疗效治愈率为 22.65%,10年生存率为79.54%。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采取益气血,补肝肾,或温阳益肾,补肾健脾法,治愈率在 34.38%,有效率在 80~98.73%。过敏性紫癜,采用以祛风解毒、解毒凉血、活血化瘀或凉血活血法辩证施治,治愈率达 96~98%以上。对白细胞减少症按气阴两虚,心脾两虚或肝肾阴虚辩证治疗,疗效达到84.9~94.55%。
对红斑狼疮中医以邪实证分型或以正虚证分型治疗,采用不同立法组药,并研制成复方金荞片、复方蓁艽片、狼疮丸等及雷公藤制剂。综合各报道的千余病例,有效率占 70~90%。硬皮病中医以温补脾肾法、温阳通痹法,化痰软坚法等及中药熏洗、针灸并施,提高了疗效和生活质量,治疗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皮肌炎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凉血和祛风化湿法治疗,慢性期采取健脾和胃、益气养阴、补益肝肾,佐以活血通络,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复发率,减少激素的用量和时间,减轻了激素的副反应。对干燥综合征治以健脾益气,滋阴润燥生津,获得瞩目效果。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顽固而又反复发作的慢性红斑鳞屑状皮肤病,对此按风热血燥、血虚风燥、湿热蕴毒等论治,并研制有克银丸、青黛丸、靛玉红、迪银片等,治愈率达 80~90%,减少了复发率和毒副作用。
治疗无排卵功能出血:补肾治疗功血疗效在 75~95%。治疗多卵巢综合征:本病排卵障碍,与肾虚有关,肥胖和多囊卵巢为痰实,用补肾化痰法治疗,排卵者达 82.7%。治疗闭经,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闭经,应用补肾法效果显著,大多月经来潮和排卵。对高泌乳素而闭经者,需采用清肝补肾法,可使泌乳素下降,解除性腺轴的抑制状态而恢复排卵。不孕症,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补肾治疗,对无排卵或黄体不健全引起的不孕症效果高于西药氯酚胺。此外,中医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除湿或软坚散结等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见效快、简捷。对更年期综合征和绝经期疾病行中医治疗可与西医激素替代疗法媲美。在对一组患者治疗以滋肾软肝,育阴潜阳,总有效率达 97%。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调节内分泌,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素 F S H和黄体生成素 L H),促进激素释放激素(G N R H)等及提高免疫和神经调节作用。
中医正骨是中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其在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性疾病方面以不开刀、创伤小、康复快、费用低等为特点。通过非手术疗法,应用拔伸 、复位 、对正 、按摩等手法采用 “摸 、接 、端 、提 、推 、拿、按、摩”八法,可在现代设备下完成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可视下操作,复位准确,并行夹板固定和外敷膏药。中医疗伤强调内外兼治,早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损,晚期培补肝肾。我国学者 60年来,采用中医手法和药物,并汲取了西医的长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骨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进一步提高,骨折的愈合时间较过去缩短 1/3,全部疗程缩短1/2,绝大多数功能恢复满意,骨折不愈合率由 5%~7%降低至 0.04%。此外,对肩、腰、腿痛和骨关节感染病,软组织病等均取得长足进步。
自上世纪 50年代,发掘古代针麻,将针灸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至 70年代中美两国建交后达到高潮,引起世界瞩目。从简单手术到难度大的手术,在临床应用于 10余种病,采用了 200多种手术术式,共应用了 200余万病例,取得了稳定的效果,包括下述病手术:甲状腺手术 13314例,优良率 85.3%;开颅手术 10635例,优良率 90%;剖腹产 17000余例,优良率 76.1%;肺切除术 8000例,优良率 80%;颈椎前路手术 600例,优良率为 90%;股骨颈骨折三翼钉固手术 4680例,优良率 92%;输卵管结扎术23554例,优良率 85%;斜视矫正术 800例,优良率75%;青光眼手术 5000余例,优良率为 86~89%;针麻牙齿拔除术 4723例,优良率为 90%。针麻应用以颅脑 、眼 、耳、鼻、喉、口腔、甲状腺、肺、剖腹产、脊椎、四肢等手术效果稳定。腹部手术因镇痛不全产生牵拉反应和腹部肌肉紧张,手术效果受影响。总之,针麻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可提高手术精确度,简便易行等优点。
阴阳学说是构成中医的最重要基本理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邝安堃教授首先成功在理论上完成了阳虚模型和阴虚模型动物的建立,具有典型的阳虚证症状表现,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阴阳学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 50多年来,一批学者在动物和人体上,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诸如沈自尹、赵伟康、张家庆、李恩、王建华、王文健等进行了阴、阳本质及其转化的研究。初步发现阴阳虚与环核苷酸(C A M P、C G M P)、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量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的关系等。沈自尹院士提出“阴阳常阈调节论”。研究表明,阴阳是存在人体与自然的本质现象,需要从多角度、立体、多维、多系统和整体去认识,阴阳是有物质基础的。尽管研究还是初步,但对贬低阴阳学说诸观点,如“玄学”、“伪科学”,不具备科学的必要条件,没有实验证据,不能进行重复验证,不合逻辑等,是有力批判。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证候——脏象实质已得到很好的阐明。自上世纪 50年代中期研究至今已 50余年。
肾:五脏中尤以“肾”为人体重要器官,称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生殖,主水液代谢,并与耳、齿、发等有关。50余年对肾的本质研究结果较多,成就最大。建立了肾虚动物模型,进行了肾阴阳本质研究,发现其与环核苷酸的变化,能量代谢,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等相关。其它如“肾主纳气”与呼吸系统的相关性;“肾开窍与耳”与听力和平衡的相关性;“肾主生殖”与生殖系统和性激素调节关联;“肾主骨”“肾藏精”,“肾其充在骨”与骨代谢关系;肾主骨生髓,髓生血与血液及血压的关系;“肾在志为恐”与智力关系;“肾藏精,其华在发”与白发和脱发的关系和补肾药物等研究等,均有大的进展。
脾(胃)的研究:脾虚模型的建立和脾虚客观指标的研究,脾统血的研究,脾主肌肉的研究,脾主运化的研究和有关健脾治疗研究等。
心的研究。规范了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阴虚的辩证,发现其与血液动力学(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和心肌能量的关系,其它诸如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 I、心纳素、外周血细胞中糖元和琥珀酸脱氯酶含量等变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示了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的特异性改变。
肺的研究:对肺气虚、肺阴虚、肺阳虚和肺阴阳两虚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各证型与肺功能、免疫、神经功能、内分泌变化、细胞能量代谢及微循环等方面的差别。总结出气虚证是一个由多方面症候组成的症候群,具有多脏器功能障碍。此外,证实了鼻腔、气管、肺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生理器官,揭示了“肺开窍于鼻”的实质。肺实证的研究主要是热痰(喘)、寒痰(喘)的研究,为肺寒热证研究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肝的研究。肝本质及其证型进行了研究。制订了“中医肝脏象临床诊断规范化标准”。围绕“肝藏血”、“肝主疏血”进行探讨,重点对肝阳上亢、肝郁脾虚、肝风内动、肝胆湿热证等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临床症状和相关的实施研究。对以病带证,证病结合和方药治疗,进行了有价值探讨。
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1956年经络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的重点项目,由著名生物学家张锡钧和李肇特教授等主持,至今 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重大进步。一是循经感传研究,初步肯定了经络存在,发现了一批“经络敏感人”,他们在穴位受刺激时,会产生一种循经路线(十四经脉及其上穴位)的感觉移动现象(酸、麻、胀等),称为显性循经感传现象,这种人数量占 0.8%。在上世纪 70年代后,进一步发现了隐性经感传,其出现率较高,为 95%以上。通过对循经感传研究,可绘制出走行方向,其与经络十四经脉走向基本相同。二是经络形态学研究,虽然在大体解剖或显微解剖的水平上,在沿经络与穴位处均未发现有别于已知生物学结构的东西,但发现已知结构在该处的分布仍具有某些特点,这些具有一定特点的已知结构可能与经络的物质增加有关。三是经络实质研究 ,我国“七五”、“八五 ”、“九五 ”攀登项目对经络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如经络生物电磁学、经络波导论、动态液晶系统学、第三平衡系统论、经络信息论、经络的基因观、芯片论、经络光学特性研究及经络物质运动特性(同位素示踪)研究等。四是经络的临床运用和研究已形成广泛的基础,针灸和经络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已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针灸在世界许多国家已被认可。经络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所揭示的人体调节规律,对现代生命科学和认识论是一个挑战,这里孕育着生命科学的新大陆。
陈可冀、李连达院士组织实施的研究,从血瘀理论和活血化瘀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阐述。在辩证和治疗微观化标准建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三代人 40余年努力,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制了大批药物,在内科心脑血管病、神经科、妇科、皮肤科的许多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
吴以岭教授提出络病“三网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与功能的统一性对脉络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系统论述,指出络脉与十二经脉空间结构和运时时速的差异性。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核心理论,为中医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定向走向定量,对认识人类生命科学现象和疾病发生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人体内脏和体表之间存在着功能联系。“针刺镇痛的中枢机理是痛觉传入信号和从穴位传入的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验证明,针刺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激活了大脑皮层到脊髓背角的下行控制系统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如脊髓、脑干、丘脑、尾核和皮层都参与针刺镇痛过程。针刺镇痛是一种多通路、多水平的综合。针刺镇痛过程中,针刺信号激发多种中枢递质释放,如 5羟色胺、吗啡类物质、乙酰胆碱等,加强针刺镇痛,而另些是对抗镇痛的,如儿茶酚胺类(包括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胆囊收缩素等。其中脑类阿片样物质,对镇痛机理起了很大作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可以初步阐述为:“在针刺下,机体内发生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镇痛与抗痛这个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气功分为内气与外气(即内气外放,古称布气)。气功按其用途可分为医疗气功,防卫攻击气功。国内外研究气功的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7年中央电视台 10台走近科学栏目现场播放两位气功师,发放外气致试验猪“瘫倒”和人“瘫倒”的生动场面。
①气功作用原理。现还限于气功防病治病练功时的生理效应研究。气功师体表等温点的定位、定向的动态变化现象,提示气功师练气体热状态效应时的特殊性。气功所产生的热力学负熵能改善人体混乱,提高有序程度,起到治病作用。
外气研究中发现血中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升高,外周边自杀细胞(N K)活性大大提高。通过气功态脑波观察发现,额叶占优势的 α波没有序化显著增强,其额波 α波的功率随着练功历史增长而增大。气功师外气有次声特性,其优势频率的峰值位于 8~12.5H z,恰与 E E G节律相当。次声强度在60~75d b之间,不同于非气功师。外气与次声对E E G有相似的效应。研究还表明,气功练功过程中可使呼吸周期变化,节律变慢,幅度加深,呼吸频率减慢;气功可以通过交感神经调节心血管功能;使胃肠运动亢进,消化腺分泌加强等,松静功可以促进副交感神经机能。
②气功的临床应用。已确定气功可治疗高血压病、胃溃疡、神经衰弱、青光眼等四种病。气功可以镇痛,对癌症患者的晚期疼痛有效。增视功、眼气功操对眼保健有效。
建国初期,全国只有广州一所很小规模的中医学校,无教材,没有几位教师。自上个世纪 50年代始,我国中医院、校建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至今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现全国中医院校 44所,另有 75所综合大学设中医专业(或班),先后组织编写九版中医院校教材 48部。进入本世纪全国规划教材 76部。我国的中医教育特点是重视经典研读,注重传承、实践和创新。经过 50多年的建设,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截止到 2008年,全国有中医药本、专科在校生近 40万人;师承教育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共培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2285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215名;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省级 100%,县级 85%,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受教育率达 77.9%。并制订了《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纲要》。大力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名教师,创建名专科,建设名院校,培养能运用中医药理论整体思维,辩证论治的合格人才。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 30年来培养了大批来华专修中医的外国留学生。最近国家颁布了《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由 10个领域 49项构成,中医教育已走向世界。
此外,中医药国际化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办中医学教育的国家已经超过 40个,数量达到几百所,遍步到世界各大洲。
60年来国家、省、市中医药机构建设逐渐完善齐全。现有中医研究机构 100多所,中医药专职研究人员 1万多人。国家科技局、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加强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和生产企业间专业联合,建立了有重要影响的双边或多边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中药安全评价中心、研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中医药联合临床疗效评价、作用机理、有效防治方法和新药研究,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和方法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医中药研究成果,开发了许多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制剂,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
中药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具有独特优势。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的保健饮食文化。“药食同源”,有食疗、药膳等。保健食品具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功能。其悠久的保健历史,独特的食养理论,丰富的药材资源,灿烂的东方文化,使中药保健食品在国内和国际保健食品领域中占有重要一席,其发展速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是中医食疗与新技术结合的产品。中药保健食品近 30年来全面发展,包括天然的食品和卫生部颁部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及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中规定的品种。目前,我国市场上上千种保健品,90%是第一代传统滋补保健品及第二代经提取的复方保健品,其中很大部分是中药保健品,生产厂家达 1600余家,年产值从上世纪 80年代中期 16亿到现在的 500多亿元。这些产品相当部分销售世界各国。
中药保健用品的发展也是十分瞩目,包括各种保健袋、枕、洗剂、擦剂、粉剂和功能用具,如按摩玉滚、玉枕、药枕、保健帽、前列康袋、保健腰袋、护膝、脐袋、护眼器及各种中药化妆用品等,这些产品的开发继承了中国保健养生文化,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中医药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在理论上继承了传统保健食品的理论,整理出版一大批有关保健食品和用品的古籍。在制作技术和功能上进行了弘扬,并出版了一批保健食品论著。中医中药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面向 21世纪大发展,要以高科技为主导,实现传统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向现代化的转化。
我国的非药物保健疗法丰富,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系统的理论为基础,有着数千年的实践应用历史,保健效果确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独具简、便、验、廉和安全之特色,现各种按摩、足疗、熏洗机构已在国内城乡兴起,并走向世界各国。中医推拿以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手法种类丰富,技巧性强,适应症广,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足疗是近 20余年兴起的保健方法,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到处设有足疗中心或站。其它诸如熏洗熨擦、捏脊、香熏、刮背、撮痧等非药物疗法。
以上这些非药物疗法,可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调节相应内脏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迅速治疗软组织的损伤。对老、妇、幼人群可达到健体、治病和养生延年作用。全国从事非药物保健人员近百万人。这种非药物保健疗法,随着人们生活提高和对保健的需求增强,其发展趋势和空间巨大,将形成独具一格的东方保健医学,深受国内外人民喜受。
6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继承和整理中医著作,继承和抢救中医提高到国策的高度。将自春秋战国至民国的许多中医著作,包括孤本、民间散本进行了整理出版,重点书列入国家科委、卫生部或国家中医管理局的攻关计划。出版各种中医古籍万余种。
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各种著述达万余种,其中在学术上有建树的著作很多,随着时代发展和临床实践,会越来越显现其价值。
抢救名老中医经验作为国家一项政策,几十年来一直在贯彻执行,尤其是在“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国家攻关计划中,专门立项,指定学有成就的专人进行学习整理。现在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名医,均有专人跟师学习,各省、市(地)、县具有特色的中医和疗法,均有专人继承或整理。发表此类论文数万篇,出版了各种医案、名医经验 2千余种。名医的各种传薪、特色疗法、临案经验,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十分珍贵,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
中医药几千年来积累有浩瀚的古典医集文献资料,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信息资料传播渠道不畅,导致中医药发展的缓慢。自上世纪 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中医药与时俱进,上世纪 80年至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图书馆在情报一体化过程中得到扩大和外延扩展。“中国中医药信息网”是目前中国最大,建立最早的中医药专业网站,该站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采用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可供检索,各图书馆目录,即可馆际间通过终端查馆藏目录;查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各种专病、专药、特色疗法数据库。正着手开发“中医古籍数字化工程”,其中“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系统”作为重点开发任务,将存世的 800余种中医药古代文献引入、收集、整理为数据库集存和应用。搜寻世界医药网站的中医药重要信息,开展国内中医药信息服务站,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和中医药信息网等和国外中草药医药网。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即 1950年国家提出“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中医药焕发生机。继后毛主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的发掘加以提高”,1956年 1968年是中医发展的高潮。1982年我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6年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年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制度和经费上全面扶持中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医事业全面发展。
60年来中医全面获得发展,中医药已成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的常用医术,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障,健康延寿作出巨大贡献。
我国历史上中医发展经历了四大发展时期,即“秦汉时代(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西晋至五代医药学是中医药全面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宋元时期出现分科大发展是第三次兴盛时期,明清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又有新的发展为第四个兴盛时代。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我国中医中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中药剂型改革和制剂开发,针灸、按摩、正骨、保健品和保健用品、中医教育、人材培养、老中医经验继承,医学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以及中医中药信息化和数据化地处理等全面获得发展,整体水平获得提升,并走出国门,中医药走向世界,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中医药的第五次兴盛发展时代。这是举目可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