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梅
(重庆市北碚中医院,重庆 400700)
中药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的干燥金草。其性味辛、温、有小毒,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在辛温解表药中,具有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除脏腑里寒的特性,对阳虚性风寒表证,发热头痛、肺虚喘咳、过敏性鼻炎、牙痛及关节肿胀等有特效。其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为古今除顽疾去痼病的要药。在此对其临床药理、用量与用法、药物配伍等简述如下。
北细辛全草含挥发油2.5%,其中甲基丁香酚(A)占60%,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1],为细辛散寒解表的主要有效成分;黄樟醚(B)占8%,有抗真菌作用,能抑制肝微粒体酶,其体内代谢衍生物异黄樟醚及二氢黄樟醚均有较强的致癌性,毒性较大,为毒性成分代表;非挥发性成分中消旋去甲乌药碱(C)与N-异丁基十二烷四酰胺(D)的生物活性较强,C具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作用,为温里成分代表,D为细辛的辛味主要代表成分,能透过血脑屏障、开胸中滞气、通窍、疏通关节等。A,B,C,D 4种成分相对稳定的含量比是细辛防治疾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临床安全用药较为合理。
解热镇痛、抗炎:口服或灌胃A成分,挥发油、水或醇浸膏剂、煎剂等均能增强机体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和渗出,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及体内前列腺素(PGE2)的生物合成、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对慢性钝通与炎症(如头痛、牙痛、神经痛、痛经、肌肉或关节痛)有镇痛及抗炎作用。细辛在临床上常与祛风止痛药羌活、白芷、防风配伍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头痛,对控制风湿及内风湿关节炎有肯定疗效。其外用穴位贴剂、气雾剂等也具有疗效高、无全身性毒副作用的优点。
强心升压:C成分有β-受体激活作用,使房室传导及心率加快,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及振幅增加,能明显改善心输血功能;能舒张和改善骨骼肌血管、冠状动脉、脑血管、肾血管及肠系膜血管的灌流量;具有强心升压[2]、升血糖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里寒证的药理基础,临床与附子、干姜佐使,能逐寒回阳、通脉止痛,适用于虚阳暴脱(急性心肌梗死)。
解痉作用:A,C成分均能舒张血管,改善循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及肺灌血量,对气管痉挛有明显解痉镇痛作用,能缓解心肌缺血,具温肺化痰功效。临床配伍干姜、五味子用于肺寒咳喘证,配活血化瘀药能治疗心绞痛。
抗变态反应:A,C,D成分均能抑制组胺的过敏反应,降低变态反应中过敏介质的释放。临床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及副鼻窦炎的祛风散寒、通利鼻窍。
镇静与麻醉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能抑制大脑皮层、海马、中脑网状结构,随剂量增大可相继出现镇静、催眠、麻醉。稍过量则麻痹延脑呼吸中枢,由于有效量与中毒量差值较小,临床不宜用于镇静和催眠。细辛50%煎剂或3%挥发油有局部麻醉作用,为皮肤黏膜表面麻醉剂,能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延长不应期,临床用于坐骨神经、皮内神经末梢、齿髓神经、舌黏膜的局部麻醉[1]。
《本草新编》载:“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增痈、独用则气尽而命丧。”古今以来,医界“辛不过钱”的相对概念是警示细辛“气耗”、防止过量中毒和蓄积中毒的伤害。至今临床安全用药方法仍是起始量宜小、待药物适应或观察病情反应,由缓渐急,及时调整剂量的谨慎方法,确认细辛的起始剂量除一般注意事项外主要与用药目的、用法相关[3]。
过量中毒:细辛挥发油过量有呼吸麻痹作用,且随用药目的的不同,选用剂型与用药方法的不同,剂量差别较大。用于发散风寒系以挥发性有效成分为主,以达到解热镇痛与抗炎、抗过敏为目的,常选用细辛的水醇浸出剂或丸、散、胶囊制剂。药物直接内服,毒性较大,剂量宜小,一般参考剂量为1~3 g。用于祛除里寒,以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扶阳驱寒、温肺化痰或散结止痛为目的,是以非挥发性成分C,D为主,常选用细辛的水煎剂,利用煎煮时间调控药液中A,B,C,D的相对含量比,以适应不同程度表里寒证的用药。一般煎沸5 min后挥发油约下降30%,其中B成分的挥发性胜过A成分,高温下易分解,药液煎煮30 min,B含量由原药材的8%下降为2%,毒性随之大减,起始剂量可偏大,临床参考剂量为5~30 g,且细辛的用法及煎煮条件应在处方中标注。
蓄积中毒:细辛有潜在致癌性及肝肾组织损伤毒性,不可多用,也不可久用。连续口服挥发油乳剂8~10 d,可致动物胸腺萎缩,胸腺及脾腺指数下降,溶血空斑数及T细胞数减少。细辛对慢性或顽固性疾病的小剂量长期用药,可发生磷中毒样肝及肾脂肪变性;对阳虚久病体弱或老年患者的小剂量连续用药,其非挥发性C成分可致异位性心律失常,容易引发室性早搏。细辛的用药中还应注意恢复期的间隔时间,以避免蓄积中毒,一般一个疗程为5~6 d。
外用制剂:外用制剂具有剂量小、毒副作用少的特点,是细辛有效的安全用药途径,临床常用的含嗽剂、鼻塞剂、牙痛水、鼻腔吸入剂等,用于通鼻窍、牙痛及各种神经痛。细辛气雾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细辛脐部或穴位贴敷剂治疗慢性气管炎、肾炎、口腔炎、鹅口疮等。外用制剂临床应用广泛,无全身性毒副作用[4]。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苓、莲、菊、薄又能治风水牙痛而散解诸般郁热,最验也。”临床处方常以小剂量与温中散寒、通经活络或止痛药物配伍,有改善及引领诸药物分布和血药浓度上升的增效与增速作用,且与防药物“气耗”、减毒的药物联用,是细辛安全用药的重要途径,对于拓展临床用药具有深远意义。
细辛配姜、附:温里药干姜与附子均有温经散寒作用。姜辣素能兴奋胃肠黏膜,显著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药物吸收;姜长于温脾胃之阳。附片含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及去甲猪毛菜碱等强心升压成分,可改善全身循环,散诸疾之冷,长于温心肾之阳,其兴阳之力强于细辛,但镇痛与通窍发散之力较弱。细辛长于温通心阳、通络镇痛。三药各有所长,互为辅佐,姜助辛、附兴阳,辛扶姜温通脾阳,并有引领姜、附快捷温通诸经之效,适用于虚阳暴脱之真心痛或心绞痛。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干姜可增快心律,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并显著改善胃肠黏膜与肌肤微循环,增强胃肠功能而温中健脾功效,对细辛温通心阳、升阳宣肺有增效作用。五味子可兴奋中枢神经及呼吸系统,有强心、保肝利胆、固表敛汗、敛肺止咳作用,对细辛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能增效,并对抑制中枢神经及免疫功能的“气耗”有制约减毒作用,适用于慢性寒饮伏肺、肺寒咳喘。
细辛配麻黄、附子:细辛能除表里之寒,临床用于阳虚外感风寒的表里俱寒证时宜配麻、附。细辛因量小疗效不显,增量多有“气耗”之弊,配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散寒,以助细辛之散寒解表。其中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可制约细辛的中枢抑制作用,但麻、辛共用要加重组织耗氧、消耗体内能源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反易导致阳气虚脱,故应助阳解表。附子能强心升压,提高机体免疫力,固阳不脱,表里兼顾,配伍合理[5]。
综上所述,细辛常用于阳虚表寒诸奇难病症,病程较久,虽药证相符,配伍合理也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应继服温肾壮阳药物,补肾固本,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药理研究显示,细辛安全指数为1.47,安全性小,其挥发油小剂量能兴奋心血管系统,大剂量则抑制,故细辛总是以小剂量应用于临床。依据细辛吸收快、起效捷的特性,临床常用作温里散寒、止痛通的佐使药物,以小剂量引领各有效成分的分布和快捷提升血药浓度,药效倍增,成为古今除顽疾、去痼病的常用药,“辛不过钱”用药的科学性还有待医药界深入研究。
细辛的品质评估受环境气候、采收季节、植物变异及加工的影响。细辛的疗效与毒性差别较大,细辛的性味与药证应相对稳定,应对组成细辛药证的各项药理及毒理成分,按其含量及生理活性大小分类,弄清主次。各类成分的代表成分含量比(A、B、C、D)相对稳定,是评估药材品质的基础,也是保证临床安全用药的首要条件。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77-1478.
[2]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24.
[3]刘逢臣.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J].中成药研究,1983(2):41.
[4]杨仓良.毒剧中药古今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6.
[5]成都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