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焕银
(新沂市种子管理站,江苏新沂 221400)
近年来,随着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基层国有种子公司不复存在,改制后的民营种子公司技术力量削弱,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气候条件的影响,种子生产特别是杂交水稻制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是杂交水稻的诞生地,杂交水稻制种也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但近几年来,从南鉴结果看,主要制种省份的种子纯度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1.1 两系制种的安全性不稳定。以两系杂交稻制种大省江苏省为例,2009年全省1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中有15万亩是两系,而其中因低温导致两系制种田报废的比例占到1/3。可见,低温灾害始终是威胁两系制种安全的致命因素。也就是说,因低温导致两系不育系转育是影响两系制种纯度的隐患。
1.2 制种亲本质量不高。亲本纯度是制种质量的基础,有的不育系(如龙特浦A、粤泰A等)纯度总体不高,导致特优组合纯度始终上不去。另外,在亲本紧张年份,生产单位往往降低要求,被迫使用不合格不育系,也是造成制种纯度下降的主观因素。
1.3 隔离条件控制不严。因市场需求多样化,制种组合多元化,生产面积零星分散,制种规模相对缩小,给田间隔离带来困难,有的地方放宽了隔离条件,影响了制种纯度。
1.4 田间去杂重视不够。田间去杂是提高制种纯度的有效措施,在亲本基础纯度不高的情况下,田间去杂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不少生产基地只求产量,忽视田间去杂工作。即使组织田间去杂,也不及时,不彻底,不得力。
另外,秧田自生稻、机械混杂等也会造成制种纯度下降。
2.1 组合更新。近年来,随着新组合的不断通过审定,应用于生产上的品种数量也不断增多、翻新。新组合制种技术不成熟、不稳定,特别是花期相遇不稳定,直接影响制种产量。
2.2 病害加重。继水稻条纹叶枯病之后,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制种区连续两年大发生。在杂交稻制种上,特优组合受到的影响最大,发生严重的田块死苗比例超过三成甚至一半,导致穗数不足,严重影响制种产量。
2.3 气候异常。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发。不良气候条件对制种产量的影响很大,幼穗分化的关键时期,低温天气影响两系制种的纯度,重者报废,不能形成真正的产量;花期低温,影响授粉;灌浆期低温,影响千粒重;成熟期遇雨,容易造成倒伏、穗发芽,从而影响产量。
2.4 管理放松。一些不具备杂交种子生产资质的小公司或个人挂靠大的公司,以大公司委托其生产的形式进行制种,甚至多层委托,导致管理松散,田间指导脱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对制种产量和质量失去控制。
制种区一般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增资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粮食价格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土地和劳动力升值,制种成本增加,制种与种粮相比效益不明显。而且,杂交水稻制种受人力因素、技术水平、品种特性的制约和土壤、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种子生产过程中,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之外,低温、台风、阴雨、病虫等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制种产量和质量下降,制种风险始终存在。
规模效益就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规模效益在农业生产上,特别是在杂交水稻制种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显现的优势更为突出。如果把分散的土地通过流转租给承包大户,搞适度的规模经营,既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益,又可以把剩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但是制种多在以农为主的地区,农民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土地流转非常困难,而且价格非常高,这与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矛盾,影响了我国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种子管理部门,一要严格审查制种企业资质条件,严把种子生产特别是两系种子生产的准入关,防范和控制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风险,保障种子生产单位和制种农户的利益;二要加强对制种基地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提高制种单产;三要全程监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确保制种质量合格;四要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益,稳定制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