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军杰 (浙江长兴县人民医院 313100)
腕骨形态不规则,排列分布复杂,在普通X线平片上重叠较多,难以准确显示骨折和脱位情况。多层螺旋CT(MSCT)扫描速度快、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大,能有效而准确地显示骨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笔者收集了18例单纯腕骨损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旨在探讨MSCT及三维重建(3D)、多平面重建(MPR)在腕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1.1 临床资料 18例均为本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65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跌伤14例,车祸4例。
1.2 扫描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CT扫描前摄X线平片,确诊为单纯腕骨损伤。12例有骨折,3例可疑骨折,3例阴性,但临床症状较明显。用Toshiba Aquilion 16螺旋CT扫描仪,扫描体位:患者取俯卧位,受检上肢伸出,手指并拢,手心向下,根据X线平片确定扫描范围。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准直0.5mm×16/0.6s。
1.3 重建方法 将图像原始数据发送至Vitrea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对每例患者均进行重建,重建层厚1mm,重建间隔0.5mm。采用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表面阴影遮盖法显示3D-SSD)。通过调整窗宽窗位从MPR图像的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角度观察骨皮质是否连续,骨关节间是否有脱位。并从SSD图像上转动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选取骨折、脱位显示最佳的图像摄片。
1.4 图像评价 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判定是否有骨折、脱位,对不同意见,共同商讨成一致。
18例中,发现骨折23处;舟状骨骨折6例,2例合并豆状骨骨折;单纯豆状骨骨折5例,3例为粉碎性骨折;大多角骨骨折2例;头状骨骨折2例,1例合并钩骨骨折;三角骨骨折1例;月骨脱位2例,均为月骨前脱位。23处骨折中,X线平片漏诊5例6处骨折,1例脱位,其中舟状骨骨折3例,三角骨骨折1例,头状骨骨折2例;2D-CT显示15例20处骨折,较X线平片显示的骨折数目多;2D-CT未显示的3处骨折均为平行与扫描基线的骨折,其中舟状骨骨折2处,头状骨骨折1处。18例23处骨折,MPR均显示,2例脱位。MPR显示的骨折线清晰,并清晰显示骨折线的走向,碎骨片的大小。3D-SSD显示16例21处骨折;未显示的骨折中,2例均为舟状骨腰部横行不全骨折。3D显示2例月骨前脱位3D显示脱位图像直观、立体感强及脱位的空间位置明确。
3.1 多层螺旋CT的应用情况 由于腕骨形态不规则,排列分布复杂,部分腕骨骨折不易显示,X线平片诊断阳性率仅为56%[1],故时常会漏诊。普通CT应用于临床,使腕骨损伤诊断变得简单而准确,CT横断面图像能排除X线平片中腕骨的重叠。但普通CT的2D图像缺乏上下结构的联系及整体观,图像缺乏立体感,难以准确、全面评价碎骨片的整体情况,对大多数非CT医师来说阅片有一定的难度。多层螺旋CT一次扫描可获得该部位的容积数据,可在扫描结束后对图像进行多种重建,给人以三维立体印象,其重建图像更清晰、逼真,为观察骨关节的骨折和脱位提供更多的信息,弥补了横断位图像的不足,有助于临床医师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运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超薄层扫描实现了成像等体素,即每一体素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三个方向是均等的,保证了MPR图像上任一层面空间分辨率的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图像的质量。扫描时采用准直0.5mm×16/0.6s,重建层厚1mm,重建间隔0.5mm。重建间隔小于层厚的重叠建可加强三维图像的信息,并可减少三维图像的阶梯成影[2]。重建间隔小则耗时多,且图像占用硬盘空间大。我们认为,当重建间隔大致为层厚的50%时,效果较好。
3.2 MPR及3D对腕骨损伤的诊断价值 MPR操作比较简单,成像速度快,在发现微小骨折、隐匿骨折方面有重要价值,能判断小碎骨折的来源,了解骨折细节。本组病例中,MPR显示所有18例23处骨折,2例脱位。在进行MPR时应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不断调整窗宽窗位观察,以清晰地显示骨小梁为宜,若冠状位及矢状位尚未发现骨折,应再行与水平线成多角度重建,尽可能使重建平面垂直于骨折线为佳。但MPR是二维图像,没有立体感,难以直观反映骨碎片的情况。3D-SSD是骨关节三维重建中最常见的技术,3D图像表面细腻逼真、立体直观,能真实再现各块腕骨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临床医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骨折、脱位的移位情况,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但SSD技术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成像过程中,容积资料丢失较多,细节显示不够,成像质量受阈值影响很大,阈值选择不当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如阈值选择过高,可造成骨块出现“假孔”或“缺失”改变,不能准确反映原有的解剖形态;阈值过低可造成假阴性,遮盖骨折,导致漏诊。SSD对骨折端未移位或移位<2mm的骨折观察容易漏诊[3]。
综上认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腕骨损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能清晰、多方位、直观地显示腕骨骨折和脱位;但在诊断中单独运用3D、MPR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X线、2D-CT图像综合分析,才能对腕骨损伤做出准确的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1]黄德洲.腕关节外伤X线平片、CT及三维CT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7):481-483.
[2]张伟雄,卿安蓉,陈国栋.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杂志,2004,2(4):16-18.
[3]练旭辉,陈忠,叶文钦,等.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2):109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