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妹 金卫英 杨杏英 (浙江嘉兴市第二医院 314000)
老年患者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并发症,因此肠外静脉营养是老年患者十分常用且行之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而周围静脉营养被临床认为是短期(<14d)肠外营养的首选[1]。我院采用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联合输入法为老年患者提供短期静脉营养,效果良好,但营养液浓度高,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疼痛、注射部位皮肤红肿、水泡形成等不同程度静脉炎的发生。为了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我科自2005年以来采用输液时硫酸镁湿敷预防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进行周围静脉营养输液的65例老年患者。男40例,女25例,年龄60~87岁;主要病种为心脑血管病及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肝脏疾病、肿瘤晚期等。所有患者均有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病程5~35年。注射部位:右前臂30例,左前臂35例。所有输液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将65例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相似。
1.2 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0G静脉留置针,选择好静脉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穿刺。穿刺毕用透明敷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和及早发现静脉炎。观察组在输液开始即用50%的硫酸镁纱布沿静脉走行湿敷于穿刺点近心端静脉上,至全部输液完毕拔针后1~2h停止湿敷,并做好留置针常规护理。对照组不做湿敷处理,余与观察组相同。
1.3 静脉炎分度 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2],将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红肿、疼痛、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红肿、疼痛、水肿,沿静脉走向皮肤有红肿、热、触痛,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肿胀形成水泡,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观察组33例,发生静脉炎1例,发生率3.0%,为Ⅰ度。对照组32例,发生静脉炎12例,发生率37.5%;其中Ⅰ度5例,Ⅱ度6例,Ⅲ度1例。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6,P < 0.01)。
静脉内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渗性液体会刺激血管壁,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水肿,血栓形成,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患者感到疼痛、麻木,静脉变硬,呈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留置针在穿刺及留置过程中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使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留置针尖端聚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炎。老年人由于患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输液机会增多,加上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静脉血管质量差,管径变细,更易发生。脂肪乳剂是一种水包油性乳剂,复方氨基酸是十八种氨基酸与山梨醇配制而成的高浓度液体,对静脉有较强刺激性;在静脉多次穿刺致内膜损伤的基础上,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极易引起静脉炎。
硫酸镁具有抗炎及组织细胞保护作用,能保护血管内皮,恢复血管弹性。镁离子能抑制Ca2+内流,调节电压门控式NMDA受体,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细胞内Ca2+堆积诱发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具有解痉、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轻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损伤、减少氧化亚氮(NO)的生成及其毒性作用,因此具有组织细胞保护作用,用其湿敷有消肿止痛作用。我们在临床输液时预防性应用硫酸镁湿敷,减少了老年周围静脉营养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保护了血管,使一条静脉多次使用,且方法简单易行,价格低廉,也未见副作用发生,笔者认为可以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提高老年患者对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的耐受性。
[1]尹军,张霞,杨汉新.经周围静脉与中心静脉途径输注非肠道营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B):42-43.
[2]郝建红,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