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放鲁
本期讨论二个鼓室体瘤的病例,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 的分型标准的II 型鼓室体瘤,瘤体基本充满鼓室腔;另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 的分型标准的IV 型鼓室体瘤,瘤体从鼓室突出到外耳道并达外耳道口。
图294~296是一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左耳搏动性耳鸣1年余,有时出现耳痛,听力逐渐下降。曾在当地医院行鼓膜穿刺,抽出血性液体。门诊检查左鼓膜呈樱桃红色。
图294是该患者的颞骨CT扫描图像。A是耳蜗底旋平面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鼓室内有一软组织团块,紧贴鼓岬,充满鼓室大部分。近咽鼓管处有少量含气间隙。乳突气房结构正常,气房内充满阻塞性病灶。B是下鼓室平面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该平面显示耳蜗底旋的下壁,下鼓室内有软组织团块阻塞,面神经骨管完整。肿块局限于鼓室内,外耳道内未见肿瘤侵犯。C是耳蜗顶旋和耳蜗中旋平面的冠状位CT扫描图像,位于鼓室的前部,鼓室的大部分被软组织团块占据,边界清晰,肿瘤局部与鼓岬相连,是肿瘤的基部。D是鼓室中部平面的冠状位CT扫描图像,肿块占据整个鼓室腔。
图295是该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照片。A是T2加权的水平位图像,鼓室内肿瘤的密度和内耳、内听道的密度相同,而乳突气房呈更高密度的蜂窝状显影,提示乳突气房内软组织影为炎性阻塞性病灶,与鼓室内肿块是不同性质的组织。B是T2加权的冠状位MRI图像,显示鼓窦入口和后鼓室的层面。乳突与内听道内呈高密度显影,鼓室内的肿块也呈高密度显影,但肿块的密度低于乳突气房内阻塞性病灶的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基底的蒂部来源于鼓岬。C是T2加权的MRI图像,显示耳蜗的平面。鼓室内的肿块边界清晰,肿瘤的密度不均匀,呈葡萄串样结构。D是T1加权的增强MRI图像,内耳和内听道都呈低密度影,鼓室内肿块明显强化,提示血管丰富的组织。乳突上部的气房内呈轻度强化的显影,提示炎性病变。
图296是手术显微镜下摄像的截图。A是鼓膜图像,鼓膜呈樱桃红色,紧张部的后方略膨隆。B是经鼓骨扩大外耳道后,掀开鼓膜后的图像,可见鼓室内有一红色的肿瘤,与鼓岬紧贴。C是用双极电凝处理肿瘤的基部,阻断肿瘤的血供,肿瘤呈白色团块。D是切除肿瘤以后,显示鼓岬表面的Jacobson神经,残余的肿瘤蒂部来源于Jacobson神经。术中将肿瘤蒂部切除。
图297~299是一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7年前曾因“颈静脉球体瘤”行伽马刀治疗。此次因右耳闷,流血2个月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中耳腔和外耳道,颈静脉球窝骨壁完好。
图297 是该患者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A位于上鼓室层面,上鼓室内可见锤砧关节,上鼓室及乳突的上端充满软组织。B位于中鼓室平面,中鼓室和外耳道充满软组织,鼓窦阻塞,乳突气房无结构破坏。C和D位于下鼓室平面,外耳道和下鼓室内充满软组织病灶,颈静脉球窝骨壁完好。
图298 是该患者冠状位CT扫描和MRI图像。A是鼓窦入口和下鼓室平面冠状位CT扫描图像,从中耳腔向外耳道突出的肿块一直膨胀到外耳道口。颈静脉球窝完好。B是鼓窦层面的冠状位CT扫描图像,鼓窦呈阻塞性病变,周围骨质无破坏,提示鼓窦病变为炎性组织病灶。C是T1加权的增强MRI图像,中耳和外耳道肿块显影明显增强,边界光滑。D是T1加权的MRI图像,中耳和外耳道层面肿块,乳突气房的病灶密度低于中耳和外耳道。
图299是该患者的手术显微镜下图像。A是外耳道口可见突出的粉红色肿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可能与7年前伽马刀治疗后纤维组织增生有关。B是耳后切口,掀开外耳道后壁皮瓣。C是外耳道肿块,扩大外耳道骨壁,用双极电凝处理中耳的肿瘤蒂部,肿瘤血供阻断后瘤体颜色转白。D为取出的肿块,大小约2 cm×1 cm×1 cm,并清理中耳及鼓窦入口炎性阻塞性病灶。(文中所有照片见封三)
(未完待续)